这一期我们来详细说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至少基本的画面应该是有的,比如是这样的:
烽火戏诸侯
宜臼怎么读(宜臼是谁)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为了下文叙述方便,我先大概讲一讲:
西周有个王叫周幽王,幽王看上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褒姒不喜欢笑,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就命人点燃了烽燧,而烽燧原本只能在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才能点燃的。各诸侯国看到烽火,以为外敌入侵了,纷纷率兵赶到西周首都镐京增援,赶到后却发现并没有外敌入侵。褒姒看到他们的样子,就笑了。如此反复多次后,各诸侯国不再相信幽王,点燃烽燧后赶来的诸侯也逐渐变少了。
幽王此前已经娶了申侯之女为王后(申后),并立申后生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后来,褒姒为幽王生了儿子伯盘(又作伯般、伯服),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为王后,立伯盘为太子,并废黜了申后和原太子宜臼。
此举惹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申侯联合戎国和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再次点燃烽燧,但诸侯都不再相信幽王,不派兵增援,最后,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也因此灭亡。
读完这个故事,感觉基本上就是成人版的“狼来了”的故事,没什么特别。
但是,在详细阅读《史记》其余部分的记载,并结合别的史料分析后,我认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并不简单,下面是我的拙见:
一、其他史料佐证
除了《史记》周本纪之外,是否有其他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料呢?有人可能马上会想到《左传》。
很可惜,《左传》虽然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史书,但是,《左传》记载的起始年份是公元前722年,而我们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及以前,《左传》没记载呀~
那怎么办呢?好办,我给大家推荐以下几种史料:
1、《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部写在竹简上的史书,后来在西晋时期被人在汲郡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因此被称为《竹书纪年》或者《汲冢纪年》。《竹书纪年》记载的历史涵盖夏、商、周、春秋,直到战国中后期,因此,该书对周幽王时期的历史是有记载的。《竹书纪年》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分化为《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种。
竹书纪年
2、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楚国竹简。目前,学界已经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一部“系年”,讲述了自西周到战国中期的历史,对周幽王时期的历史也有记载。
清华简
3、《史记》的其他部分。除了《史记》周本纪完整记载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之外,《史记》的其他部分、例如秦本纪、郑世家、卫世家等,也涉及到这段历史,虽不完整,但可以提供一些佐证。
下面,我就主要依据以上这些史料,来详细地梳理一下这段历史。
二、事件年表
为了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先依据《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把自周幽王宠幸褒姒直到幽王被杀的这段历史做个简单的年表:
幽王三年(前779年):王嬖褒姒。(幽王宠幸褒姒)
幽王五年(前777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幽王的原太子宜臼出逃到申国)
幽王八年(前774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盘,以为太子。(幽王立褒姒的儿子伯盘为太子)
幽王九年(前773年):申侯聘西戎及缯。(申侯联合犬戎和固国)
幽王十年(前772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幽王组织各诸侯国会盟于太室)
王师伐申。(幽王出动军队进攻申国)
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人、拟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盘。执褒姒以归。(申国、羌国及犬戎的军队攻入西周首都镐京,杀掉了周幽王和郑桓公,犬戎又杀掉了王子伯盘,掳走了褒姒)
请大家特别注意幽王九年至十一年(前773年至前771年)发生的大事,这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幽王被杀的过程是这样的:
1、前773年,申国联合酋国和犬戎;
2、前772年,幽王组织诸侯会盟于太室;
3、前772年,幽王出兵进攻申国;
4、前771年,申国、缯国和犬戎反攻幽王,攻破镐京,杀死幽王。
《竹书纪年》的这一记载,在清华简中基本可以得到印证。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第二章的记载:
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幽)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蹑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箕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记载弥补了《史记》周本纪的一个重大缺失,那就是,幽王并不是傻傻地待在镐京,而是曾组织“太室之盟”并主动进攻过申国。这一历史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和辨析“烽火戏诸侯”有重大作用。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三、“烽火戏诸侯”的辨析
根据我上面整理的年表,幽王十年(前772年)春,有一个重大事件——太室之盟。从时间上看,太室之盟发生在公元前773年申国与姒国、犬戎联合之后,公元前772年幽王起兵进攻申国之前。
结合其前后发生的事件来分析,我认为,太室之盟并不是一次漫无目的、一般性的会盟,会盟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幽王针对申国、缯国和犬戎已经联合的局面,为确保自己在以后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而会盟诸侯,尽量把各国团结在自己这一边。
有人会说,申国与犬戎的结盟,或许是秘密进行的,幽王当时可能并不知晓。我认为不是,查《国语》郑语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幽王的司徒郑桓公与史伯讨论问题,史伯分析当时形势的时候说:
申、靡、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伯盘),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
也就是说,早在幽王伐申之前,幽王的官属就已经看清了当时的形势:申国、酋国和犬戎已经联合,力量很强大,而王室的力量则相对较弱。幽王想杀太子宜臼,立伯盘,必须向申国索要宜臼,而申国肯定不会交出宜臼,因此,王师必然会进攻申国。而一旦进攻申国,缯国和西戎就会联合起来反攻周,周就保不住了。
既然在开战以前幽王这边就已经把形势看得这么清楚了,为什么幽王后来还是出兵了呢?我认为,除了幽王本身狂妄自大之外,“太室之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进行了太室之盟,幽王自认为各诸侯国已经团结在自己这边,才发动了对申国的进攻。
如果此推论成立,则“烽火戏诸侯”的逻辑就说不通了。原因很简单,就算是之前幽王脑子进水搞了很多次“烽火戏诸侯”的把戏,但是,在“太室之盟”时,幽王必然会把申国、缯国和犬戎联合的情况告知诸侯,并告诫诸侯注意其动向,随时增援,否则这个会盟不是白搞了吗?
既然各国在公元前772年的太室之盟中已经了解情况了,而且同年幽王就真出兵攻打申国了,那么,当公元前771年,申国、缯国和犬戎反攻镐京的时候,幽王点燃烽燧,各诸侯国就应该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谁也不是傻子,1年前就已经真刀真枪打起来了,这时候点燃烽燧怎么可能是儿戏?
四、诸侯对幽王态度消极的原因分析
我认为,在幽王被杀之前,幽王与申国、雒国、犬戎的战争,其性质是王位的争夺之战。幽王要把王位传给伯盘,而申国、缯国则支持原太子宜臼,至于犬戎,不过是申国和缯国请来的打手。
对于王室内部的这种争夺,各诸侯国本来就不便卷入太深,更何况,当时各诸侯国,对幽王是有看法的,而对原太子宜臼则有一定的好感。我们具体来看看:
1、诸侯对幽王的态度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国君臣在讨论问题时,提到太室之盟:
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诸侯汰(骄奢)也,诸侯所由弃命也。
意思是说,周幽王组织太室之盟,而戎狄却背叛了他。原因是因为幽王骄横奢侈,诸侯便抛弃了他。
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
即使幽王对诸侯不好,诸侯背叛了他。
2、诸侯对原太子宜臼的态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侯们对原太子宜臼的态度并不坏。
据《竹书纪年》记载,“幽王死,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平)王入于成周”。
据此看,当时各诸侯国并不是不相信幽王遇到了麻烦,而是已经背叛和抛弃了幽王,同时,各诸侯国却比较能接受宜臼,因此不愿意卷入这场父子之争,不肯出兵救援幽王。
这里我们不妨做个对比,在幽王被杀之后,之前消极怠工的诸侯,迅速出兵进攻犬戎。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史记》卫世家: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
为什么幽王死了以后各诸侯国又积极了呢?很简单,幽王已死,之前的王位争夺之战已经结束,而犬戎仍留在镐京,战争的性质变成了辅助周王室反击犬戎入侵,各诸侯国没有了顾虑,自然就积极了。
来源:
《今本竹书纪年》
《史记》
《左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