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栾川县白土镇的孙家岭村,是伏牛山深处一个孤山之上的小村落,据说住在这儿的人们和野猪做邻居,并且和睦友好,以前的猪圈和废弃房屋,竟成了野猪栖息的乐园。
野猪叫声(野猪叫声mp3)
作者很是好奇,准备一探。本来通往山顶有公路,不料去的时候赶上主路维修,询问附近村民,才找到一条放羊的小路,可以通到这个山顶村子。
小路在山坡丛林之中,路边长满连翘、丹参等野生中药材,甚至还发现了两株野生的枸杞。在山下的时候,听说今年当地政府有特别要求,严禁在连翘没有成熟的时候,上山采摘。真不错,要是前几年,这个时候的青翘可能早就被一摘而空,送到了制药厂。
爬了20多分钟羊肠小道,终于看到山顶的村子,入目的第一所房子,竟然不是栾川传统的瓦房样式,左侧的房坡似乎有点江南斗拱的格调。
走近看,原来是房屋后墙倒塌,没有支撑的屋脊崴到了一边。就在没有大门的房子边上,是一堆新鲜的猪粪,房间内的地面上,还有少量的干草,几滩水痕【应该野猪尿痕】,零散的猪毛……可见房屋主人离开之后,是山上的野猪占领了这儿。
村边上,房顶支棱着卫星接收天线的人家,升起了炊烟。看来这个小村子还是有人居住的。
院子里没有狗,上房门洞开着,里面传出来吱吱咦咦的唱戏声,喊了几声,厨房里终于走出来一位大哥。
“你们从哪儿上来了?咋来了?”看我们背着背包,拿着相机,孙大哥有些意外。“底下不是修路么,摩托车都上不来,你们咋上来了?”
告诉大哥我们是走小路上来的,孙大哥更是觉得奇怪:“老天得儿呀,那路,平时俺们都还不咋走呢,你们能找着那路,真是不简单。来来,去屋里坐。”
孙大哥告诉作者:这个村子原有小百十口人,现在基本上都搬到了镇上,常在家的连二十口也没有,都是需要种地了,回来看看,或者是家里有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住楼房不方便,在老家照顾。村子是一大家子,都姓孙,又在山岭之上,因此这儿就叫孙家岭。
村子属于山下的蔺沟村管理,不过要到村里办事,有3条路可走,公路是绕到另外一座山梁之上,再下坡,沿河兜一圈。另外两条路都是以前的放羊小道,距离最近的一条,就是作者上来的路,还有一条需要绕到沟里,从山沟深处的另一个村子出去。
山梁上兜兜绕绕的公路修成没多长时间,以前孩子们上学,下个山都得半个小时左右,山顶上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吃水成问题。正因为如此,家里有孩子上学的,早就搬到了镇上,年轻人外出打工,也很少回来了……
最令村民沮丧的是,山上野猪太多了,晚上在家里睡觉,你都能听见院子里野猪哼哼唧唧的声音。野猪很狡猾,白天根本找不到它们藏在什么地方,到了晚上,一块地一块地拱着找东西吃。小麦已经十几年没有再种过了,玉米和土豆也基本没有什么收成,村里唯一能种的,就是味道不好的药材。
孙大哥告诉作者:就连药也不是种什么都行,比如种猪苓就不行,野猪供出来就吃了,只能种一些它们不喜欢吃的药材。和野猪争夺的十几年,山里人早就知道野猪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可以根据野猪的生活习性,训练这些没用的野畜了。
比如大蒜,野猪不喜欢山地大蒜的辛辣味,但是野猪知道大蒜是种在土里面的,只要在大蒜地里套种一些土豆,野猪就会沿着田垄把所有的大蒜拱出来,反而节省了人力采挖的时间。
在药材地边种一些玉米,并不是为了收玉米,而是为了吸引野猪群过来,吃完玉米杆,就会在地边留下大量的猪粪,要是地边再有一个小小的水坑,依照野生“佩奇”们的性格,肯定会把这个小水坑变成肥沃的农家肥才会离开。
去村部开会的队长回来了,他告诉作者:“还在山区种地的农民,年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了,搬走后还回来种地的,50多岁的就很少。一方面是村里生活条件不好,另一方面就是各种限制,农业收入实在太低。”
孙大叔唯一骄傲的是,尽管他们住在这么不方便的山岭之上,耕地面积保持却是全村最好的,因为村里人有免费的帮手——野猪。
“到冬天时候,咱村好些房子的门,都不锁,就是让野猪进去住,先不说野猪糟蹋不糟蹋庄稼,国家不叫打,那肯定也是有道理的。对于咱们来说,无非就是不种庄稼类农作物,你种中药,它们也不招惹你么,我给你说,还有一个,咱这儿有别的地方不具备的好条件,给老母猪配种,还是野猪配种,我们在想,将来这方面也是可以好好发展发展的……”
最近几年,用品种猪和野猪杂交的养殖户还真不少,而且都说杂交猪肉比饲料品种猪的肉质好吃很多。还别说,孙队长的这个想法,说不定真能给他们带来福音,你认为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