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破国民党军队三次大规模“围剿”后,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全国各地的革命根据地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政权以便统一领导各地根据地成了现实需要。
1932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之后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央政府主席。
在当选主席后不到一个月,毛泽东得知了一个消息:第二十六路军即将起义。
董振堂将军简介(董振堂不死的话授什么军衔)
第二十六路军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曾派了大批党员到冯玉祥部队中工作,很多军官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在中原大战时,冯玉祥被老蒋打败,这支部队便通电投蒋,站到了蒋介石这边。
对于前来投诚的杂牌军,蒋介石骨子里从来都不信任,只有利用。他将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围剿红军,企图消灭红军同时借红军之手削弱这支杂牌军,一举两得。
谁知,到了江西后,二十六路军官兵水土不服,军中疾病肆虐,不断有人死亡,加上在红军灵活机动的战术面前屡吃败仗,同时又受到我军的政治影响,军心日渐不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抢占我东北,蒋介石却不让他们抗日,还对他们处处歧视和压制,更加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在时任二十六路军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等努力下,二十六路军很多官兵决定起义,加入红军,脱离国民党队伍。
为此,特派第二十六路军内中共特别支部代表袁汉澄秘密会见毛泽东,报告准备起义的相关情况。
见到袁汉澄,毛泽东第一句话就问:“汉澄同志是地下党员吧?”
“是,1927年在西北军官学校入的党。”袁回答。
接着,毛泽东问:“军委会昨天讨论了宁都起义的方针和策略,都很好,汉澄同志你考虑一下有把握吗?”
袁汉澄一时回答不上,脸上有点发烧,不过他稍停了一下,坚定回答说有把握。
“有好大的把握吗?”毛泽东想要问个究竟。
袁汉澄说,假使七十四旅不干,七十三旅和总指挥部是有把握的。
毛泽东点点头:“全部起义的条件是存在的,要力争实现,这全靠我们党做过细的组织工作。万一不能全部起义,局部起义也是好的,在反革命的心脏捅上一刀,也是件好事,你们能把二十六路军争取过来,那在中国革命史上将有重大意义。”
不久,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人在宁都宣布起义,带着两万多件武器开赴中央苏区,红军发展到六万多人。
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红五军团,下辖三个军,季振同为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十五军军长。
为了把这支起义部队改造为正在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毛泽东派了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到红五军团工作,还说:“宁都起义部队相信日本士官生,留洋生和保定、黄埔军校的人,因此我们要搞些‘假洋鬼子’去,否则压不住台。”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发展红五军团中原有的进步军官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董振堂得知自己被毛主席批准入党时,将三千多元私人积蓄全部交给党,毛泽东知道后对他说:“不要全交嘛。寄些给家里,留些自己用。”
但是董振堂坚持全交,说:“革命了,个人的一切都交给党,还要钱干什么?”
董振堂比毛泽东小两岁,是河北省人。15岁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曾参加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和北伐战争,是个身经百战的杰出将领。
宁都起义后没过多久,临时中央指示红军攻打江西中心城市,经过会议讨论决定攻打赣州,毛泽东坚决表示反对,但是反对无效,他再一次成为少数,加上身体生病,毛泽东便请病假到瑞金城郊的东华山古庙休养。
事实再次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红军攻打赣州后没多久,中革军委便派人到东华山找毛泽东,告诉他前线战事失利,红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并急电毛泽东暂停休养,赶赴前线参与决策。
了解情况后,毛泽东提议大胆起用起义才两个月,原本被作为预备队的红五军团,以解红三军团之围,命令一下,红五军团赶赴前线和赣州的国民党守军展开拼死战斗,最后终于将红三军团脱离险境,立下了大功。
在中央苏区军民隆重纪念宁都起义胜利一周年时,毛泽东亲自将红旗勋章别在董振堂的胸前,并称赞他是卓越的指挥员、常胜将军。
随着王明“左倾”路险在中央苏区愈演愈烈,不仅毛泽东被一步步排挤,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十五军军长黄中岳也被错杀。
就这样,原二十六路军三位高级将领仅剩下董振堂,之后,董振堂被任命为红五军团总指挥。
红五军团自诞生起,便有了一个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常常承担战争中的殿后任务,这是一个苦差事,但是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及广大战士从不向组织提一个要求,表示一句怨言。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便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国民党设下四道封锁线,企图消灭红军,在突破封锁实行战略大转移的过程中,红五军团全程作为后卫部队,负责保卫整个大后方,任务艰巨。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红军打得最为激烈,最为惨痛的战役。
为确保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领红五军团官兵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其中承担断后人物的红五军团第13师34师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前进,用血肉之躯和敌军奋战五个昼夜,以至血流成河。
其中34师被敌人阻隔在湘江以东,遭到4倍敌军的包围,最终这支六千多人的部队牺牲了五千多官兵。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敌人押着他到长沙领赏,在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经过湘江战役,原本一万多人马的红五军团人数骤减,折损过半。
1935年1月,正是由于董振堂率红五军团在遵义城东南布防阻止了国民党“追剿”军的追击,才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在红军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再次承担保卫主力部队渡江的重大任务,坚守阵地九天九夜,把十几万敌军死死堵住,最终红军顺利渡江,摆脱险境。
可以说,董振堂和红五军团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支部队因其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光荣地获得了“铁流后卫”的称号。
沙窝会议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右路军由中央和前敌指挥部领导,包括红一方面军的红一红三军团及红四方面军的4军、30军,以及军委纵队、红军大学等。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部领导,包括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红五、红九两个军团。
谁知左路军走到阿坝地区时,张国焘突然改变主意,带领部队掉头南下,并发电报给随右路军同行的陈昌浩、徐向前,让他们带着四方面的部队也掉头南下,甚至说要武力解决。
中央红军只好连夜北上。
得知此事的立即召集四方面军各军首长开会,除了歪曲和反对中央外,还鼓动部下骂中央红军,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则受到张国焘的疯狂排挤和打压。
但是董振堂却始终支持维护中央,张国焘在阿坝召开会议反对中央,军长董振堂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干脆不出席会议。
董振堂将军
为了维护团结,朱总司令受了不少委屈,一直在默默地做工作,红五军团也是朱老总重点关注的单位,在阿坝会议期间,朱德和董振堂交换了意见,董振堂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正确路险,同张国焘做斗争的立场,令朱德很欣慰。
由于朱德在红军中威望极高,张国焘虽然恨得牙痒痒,也奈何不得,便不断地在背后搞小动作难为朱德。一天夜里,张国焘手下的人把朱德的马偷去杀了,让朱德没有马骑,董振堂知道后派人送来一匹马,才解决朱德行军的问题。
1936年11月,中央组织西路军西征,其中包括红5军,原本的红五军团由于战斗减员,已缩编为一个军,辖两个师,四个团。
次年初,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领导下,一举攻克高台县城,守城的一千多民团投降,被红军收编。
但是没过多久,马家军就卷土重来,敌人以部分兵力牵制其他西路军部队,派大量兵力绕道西进,围困红5军驻守的高台县城,当时在城内的是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以及44、45团、骑兵团和特务连共3000余人,可以说是红五军团仅剩的家底了。红五军政委黄超则带着全军仅有的一部通信电台驻扎在临泽县城。
马家军包围高台县城后,城内守军就失去了与西路军指挥部的联络,马家军首先进攻城外的两个外围碉堡,守城红军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最终因子弹耗尽,人员伤亡太大而失守。
在外围失守后,董振堂命令将城内一切能装土的箱子都装满泥土加高城墙,同时派人同临泽联系,准备突围。
谁知政委黄超送来一封信,大意是:奉总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国际路险的军事重点,如果失守,就要你军长的头。
第二天上午,董振堂在城内教堂召开最后一次营以上干部会议,他心情沉重地宣读了来信,要求大家坚决守住高台,与高台共存亡。
很快,马家军就来攻城,董振堂面对孤军奋战的局面,毫不动摇,挥舞大刀在城墙上指挥红军战士和马家军殊死搏斗,敌人架起梯子往上爬,红军就用刺刀、砖瓦向敌人打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谁料,守卫城西的原高台民团突然反戈,打开城门,敌人蜂拥而入,形势顿时恶化,由于缺少弹药,红军只能和敌人展开肉搏战,董振堂军长退到城东北角坚持,身穿一件破毛衣,用手枪击毙数名敌人,最红寡不敌众,腿上负伤,壮烈牺牲。
与董军长一起战死了还有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师长叶崇本等,3000多战士除少数人被俘外,绝大多数战死在高台城中。
令人愤怒的是,马家军为了邀功请赏,竟将董振堂、杨克明的头颅砍了下来,泡在酒里送到西宁马步芳那里。
就这样,当初起义的红五军团及高级领导人几乎全军覆没了。
后来,在董振堂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