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水陆洲cr资料汇编(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下联)

水陆洲cr资料汇编(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下联)

水陆洲cr资料汇编(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下联)从“儿童公园”到“少年宫”,位于长沙市中心的这片弹丸之地曾五易其名:1951年10月1日,原名“长沙市儿童公园”1956年6月1日,更名“长沙市少年之家”水陆洲cr资料汇编(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下联)1971年3月,更名“长沙市红少年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简称“红宣站

从“儿童公园”到“少年宫”,位于长沙市中心的这片弹丸之地曾五易其名:

1951年10月1日,原名“长沙市儿童公园”;

1956年6月1日,更名“长沙市少年之家”;

水陆洲cr资料汇编(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下联)

水陆洲cr资料汇编(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下联)

1971年3月,更名“长沙市红少年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简称“红宣站”;

1978年,复更名“长沙市少年之家”;

1985年2月,定名“长沙市少年宫”。

长沙最早的儿童公园,建在三自堂旧址

建于上个世纪初(1902年)的长沙市基督教三自堂,坐落在五一路与蔡锷路交会处西南角。基督教三自教会有别于靠外国教会供养、外国传教士主持的宗教团体,以“自治、自养、自传”为宗旨,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洋教的属性。

上图中教堂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原东牌楼三自堂旧影,一说为南门口附近城南堂(1910年抢米风潮中被捣毁的城南堂)。经编辑初步考证,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为三自堂。但目前暂无确切证明,此图仅供参考,如有知情读者欢迎提供信息。

三自堂是一幢两层小楼,灰檐红砖清水墙,直指天穹的尖顶上竖立着神圣庄严的十字架。西头礼拜堂铺设的木地板下,是约两米的架空层。每逢礼拜日,十几排红木长条凳座无虚席,立式风琴的变音键发出浑厚的回声。颇具音乐素养的教友演奏演唱圣诗后,会领到四颗花花绿绿的糖果。

三自堂院内有两栋灰白色平层别墅,海归的梁牧师夫妇住其中一栋。三自教会的神职人员多毕业于神学院,很专业很敬业。梁牧师的儿子出生在美国檀香山,取名梁香山,长大后子承父业也做了牧师。

温文尔雅的梁牧师,主理三自堂的大小事务。每个礼拜,梁牧师宣教布道后,他的妻子,瘦瘦筋筋的梁娭毑会给教友们分发一份亲手制作的圣餐:约莫五分硬币大的一块面饼,还有可乐瓶盖大小、替代葡萄酒的一杯橘子水。

三自堂所在的院子里,除梁牧师外,还住了竺、杜、甘等四户人家。竺家有兄弟四个,杜家六姊妹,杜满是大人们口里的调皮小子。

院里栽了夹竹桃,梅花、樱桃和槐树。每周做完礼拜后,教友们各自肃立在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前,很虔诚地做忏悔。

院里各家在划分的一块空坪隙地上种各种蔬菜。秋天到了,梁娭毑叫上各家小孩子,把脆生生的洋姜从土里挖出来,用盐和白糖腌制后,一家分几斤。冬天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酸甜可口的洋姜是顶好的佐餐。

竺家的外墙是一块块厚厚叠加的木板,像极了森林里的小木屋,屋内冬暖夏凉。屋外有口水井,井水清澈甘洌。听竺家兄弟绘声绘色地讲起这些,我想,要能在那个年代走进那间木屋,我会欢欢喜喜,让每个日子都在童话里过。

梁娭毑有空就给院里的小孩子上英文课,教小家伙们很基本的日常会话。之后,梁牧师夫妇年事已高,浏阳籍的邓牧师接手入驻三自堂。

以上赘述,只为下文作铺垫。因为,长沙最早也是唯一的儿童公园,就建在三自堂旧址。

从儿童公园到少年宫,几代人的童年梦幻

开国之初的长沙,百废待兴。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土地改革、清匪反霸、抗美援朝,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党和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考虑共产主义接班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园地的建设。

1951年早春,长沙市首任市长阎子祥(阎市长任职时间:1949年8月—1952年12月)和市文教局局长魏泽馨,并肩伫立在藩后街市委宿舍前,指点着东牌楼口三自堂旧址的一块荒地(抗战时被文夕大火和日寇炸弹夷为平地,只剩下一间约四十多平米的木板房和空坪野草)说:“这里做什么好呢,给孩子们吧!”

于是,长沙市儿童公园(面积8493平方米)与市自来水厂、沿江大道(西湖桥—新河)、南长路(南门口——金盆岭,后改名书院路)、湘江轮渡同期落成启用,成为解放初期的长沙五大市政建设。

五十年代的儿童公园(资料图,作者提供)

1951年国庆节,长沙几乎倾城而出,大人们竞相奔走,搭乘最新开行的轮渡游览长沙城,孩子们则涌向儿童公园这块属于他们的天地。省委书记黄克诚、省长王首道亲临剪彩。

初建的儿童公园,占地面积九亩六分。中间有座圆顶的六角亭,孩子们在亭子里下棋,打康乐球。亭子旁边有绿草坪和池塘喷泉,绿茵茵的草地左边是游戏区,跷跷板、滑梯、巨人步、秋千是儿童们的最爱。厚金属质地的滑梯,被孩子们的小屁股摩挲得能照见人影。

五十年代的儿童公园(资料图,作者提供)

草地右边是活动区,中间有矮小茂密的七里香和小木栏杆。春天,一簇簇茶花映得满园红;秋季来临,柚子挂果,把树压得直不起腰。一拨又一拨孩子,在花丛果树间追逐嬉戏。

市文教局抽调七名职工,分工负责图书管理、传达和花木培植。开设的十几个兴趣小组为:戏剧、皮影、木偶、刺绣、气象、种植、饲养射击、号鼓队、图书阅览、幻灯放映等。学校抽调到公园的教师和外聘的辅导员,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及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所设项目都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

七名员工自己动手,把四十多平米的木板房,布置成一间精致的图书室。木板房两端不到十平米的两间小屋,兼作办公室、广播室、储藏室和值班室。又在图书室延长线上,因陋就简,搭起一座约八十平米的动物棚,陆续买了老虎、豹子、熊、猴、东北鹿、白兔、白鼠和各种鸟类供孩子们观赏。

市长阎子祥和文教局局长魏泽馨,每周必到公园巡视一次工作。1952年夏天,小老虎突然生病,阎市长指示从北京请来兽医给小老虎打针,给小豹子、白兔们体检,给职工们普及宣讲饲养动物卫生常识。

这年5月,儿童公园请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来园讲故事,城北一校二校、城西一校的400多名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了报告。

1954年初,儿童公园因不良青少年寻衅捣乱,关闭了近半年。公园联合附近街道和学校,开展“珍惜幸福生活,爱护公园设施”主题活动,着重抓好顽劣儿童转化教育。“六一儿童节”重新开放。

1955年,儿童公园在长沙市铁路局大力支持指导下,开行了儿童列车,每节车厢内,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精心布置。头年车通株洲,参观新城工厂;次年到岳阳,参观岳阳楼名胜古迹,领略洞庭风光。孩子们一路欢歌开心不已。

为了避免虎豹等猛兽伤害到儿童,1956年6月,儿童公园拆除了动物棚,将梅花鹿、熊、豹、猴等20余种动物送给了烈士公园的动物园。并更名为“少年之家”,教育活动对象从儿童转型到少年,先后添置了电影机、汽枪等活动器材,建起了礼堂和活动楼。我读小学时,曾和两位小伙伴一起,从城南坐车到东牌楼,在这个大礼堂看过电影《沙家浜》。

1957年夏,市文教局联合长沙市体委在水陆洲专辟“少年之家游泳场”。一块白底红字的标牌赫然直立在游泳区,水面用红白浮球明示安全线。身着泳装的工作人员,荡舟来回巡视救护。轮渡公司对搭乘轮船渡河游泳的少年儿童半价优惠。

同年,少年之家与湖南省国防体育俱乐部联合举办航模、海模、无线电、射击竞赛;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组建“少年儿童广播合唱团”;与省木偶皮影剧团组建了“小金鱼木偶皮影队”。

这一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农业合作化第二年,全国掀起筹集“助农金”活动,少儿广播合唱团得到15元录音稿费,老师让孩子们讨论“15元的用途”,团员们一致要求捐作“助农金”。

小金鱼木偶皮影剧团六名小队员也不甘示弱,自编自演新曲目,举行了几场售票演出,票价2分。孩子们将筹集到的18元“助农金”送到团市委,他们说,“支援哥哥姐姐下农村,我们也尽一份力量。”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编导常才智、湖南少儿出版社原总编主任刘杰美、湖南省电信局原书记王晓东,当年都是小金鱼木偶皮影剧团的小伙伴。

五十年代少年之家小金鱼皮影木偶队小演员(资料图,作者提供)

1955年以前,长沙市少先队使用的号鼓谱都是沿用国民党童子军的曲谱,1956年,少年之家乐队老师自编了《新少年号鼓》曲谱,训练号鼓队演奏。之后,省里市里外事活动或举行庆典,总少不了请这支威风八面的少年号鼓队。

1958年6月,少年之家第二任负责人张大平出席了团中央三届三中会议。6月11日下午3点,毛主席和全体中央副主席、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全体代表并与他们合影。

转眼到了1966年,十年浩劫一场噩梦。“少年之家”四个熟悉的大字不见了,破烂的门板上贴满了“造反司令部”的招牌。头戴藤盔肩扛铁棍的“勇士”惊惶不安地窜进钻出。原来五一路正上演一场惨烈的“六六武斗”。市里通知少年之家停止一切活动,整个单位成了红卫兵接待站,被造反的群众组织占领。

1968年,除了一位生小孩的女教师外,少年之家全体人员下放农村,全部财产上交市革委会,这里成为市级机关办公室。至此,市少年之家算是被“文革”彻底“革命”了。

六七十年代的少年之家(资料图,作者提供)

文革后,1978年复更名“长沙市少年之家”,1985年2月,定名“长沙市少年宫”。

1984年暑假,为了庆祝国庆和少先队建队35年,少年之家组织350名中学生赶排大型历史歌舞剧《骄傲吧,祖国的孩子》,赴学校、农村,接连演出十五场。大篷车还开进了株洲城。制作灯、服、道、效的14000元,是老师们跑部队、下工厂争取来的赞助。

1988年12月29日,胡耀邦同志来湖南视察,在蓉园宾馆和少年宫蓓蕾艺术团的小演员合影(资料图,作者提供)

1988年,在少年宫举办长沙市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本文作者作为少年宫工作人员正在向参观者介绍作品。(资料图,作者提供)

1991年春,我与黄云安老师走访了儿童公园的老员工刘长庚。他饲养过老虎,豹子等猛兽和鸟类,也守过传达。老刘虎背熊腰大块头,把儿童公园当成自己的家,街邻调皮捣蛋的小屁孩怕他又喜欢他,背地里都叫他刘光弟。

尽管那个年代家国清贫,物资匮乏,但孩子们无繁重课业,无残酷竞争。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天性。可以这么说,七十年前满世界放养的孩子,比当下一脸凝重满腹心事的小学霸,幸福何止千万倍!

从这里走出去的艺体达人

1987年12月,我从市教育局幼儿园调入市少年宫,我的同事刘老师,就住在我家贴隔壁。女儿丽达,小脸美女。母亲打小带她压腿下腰前桥各种操练,乖乖女一步步选入省艺术体操队、国家艺术体操队,获奖无数,毫无悬念地做到国字号艺体队队长。丽达退役后与台商T先生喜结连理,生了个胖乎乎肉嘟嘟的儿子达达。

有了培养女儿的各种体验和经验,刘老师在少年宫率先开设了艺术体操班。

黄琼是刘老师的得意弟子,12岁便被选送到省艺术体操队,大大小小的赛事拿过不少奖牌,和师姐丽达一样顺风顺水地当上了省艺体队队长。黄琼从少年宫起步,又回娘家任舞蹈老师,和先前的老师做了同事。对她的教练刘老师来说,正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早些年湖南卫视一档节目,画面里一堆花季少女,玩的正是艺术体操。说起她们的队长黄琼来,叽叽喳喳,满屏的美赞。

郭莎莎是刘老师最引以为傲的学员,没有之一。1984年,9岁的郭莎莎,牵着爸爸的衣襟,怯生生地走进长沙市少年宫,走进简陋的体操房。刘老师撩开她的裤管,量量腿长和身高的比例,试试她的弹跳,连声说“这么好的身体条件,难得,难得。”

莎莎在少年宫扎扎实实苦练,1986年入选湖南省艺术体操队。周小琳教练为她量身定制了训练方案,莎莎进步神速,1987年选拔到国家艺术体操队。在1990年西德汉诺威体操赛上,莎莎和队友获得团体冠军,同年“海飞丝”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莎莎获全能冠军。1992年是莎莎艺术体操生涯的巅峰,在日本举行的四大洲艺术体操锦标赛上,她以绳、圈、棒、球操的超常发挥获个人全能冠军。

身高1米70的郭莎莎,有希腊美女似的脸部轮廓,被媒体称为最标准的东方美人鱼。陈凯歌导演曾有意邀她当电影女主角,莎莎推辞说想做服装设计。

郭莎莎在日本举办的四大洲艺术体操锦标赛颁奖台上(资料图,作者提供)

徐红,从大湘西选入省体委技巧队,再到少年宫教孩子们体操。徐红有一副敦实的身板,胳膊腿肌肉紧邦邦,怎么也掐不动,皮肤尤其有光泽,那是她练二十多年技巧当底座的佐证。早年还单着的徐红要我儿子叫她姨妈妈。90年代中期,她移民去了澳洲。那年回国探亲,领回一个外籍老公,也是铁棍般的胳膊树桩似的腿,俩混血娃凸鼻凹眼怎么看怎么可爱。

(资料图,作者提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舞蹈演员出身的陈甫光,从剧团下放到湘潭一家1万多人的大型国企,那是我17岁入职的纺织厂。陈甫光在厂工会历年举办的文艺汇演上担纲总导演,这位举手投足都透着文艺范的舞者,一手彩绸彩带尤其甩得炫酷。专业技术人员归口的好政策一来,陈甫光调入少年之家任舞蹈编导,九十年代初调到广州一家艺术机构。

85后的陶超,工学博士,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测绘与遥感科学系教授,博导,院长助理。评上教授那年才34岁。在少年宫3年的校园文学培训,助他在高考中名列班上语文第一。借助深厚的文字功底,他在遥感信息智能提取的教学与科研上颇有建树。

七十年代的少年之家,活跃着几支艺术团队。主演《青春万岁》和《乡情》的著名电影演员任冶湘曾在中学生歌舞团学习训练。湖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湘,少年时代也曾在话剧队排演的校园剧“迷宫”和哑剧“钉子”中饰演过很打眼的角色。

七十年代后期中学生歌舞团创编的舞蹈《绣韶山》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资料图,作者提供)

七十年代后期中学生歌舞团学生与老师聚会少年宫(资料图,作者提供)

徐俐,央视4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首位主播。多档节目中,她反串歌手,一曲《青藏高原》高亢悠扬,荡气回肠。

徐俐曾是长沙市少年宫组建的中学生歌舞团歌队学员,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饰演韩母。今年初夏,在为少年宫70年宫庆录制的一段视频中,她很动情地说:“一生中唯一受过的声乐训练,是当年在长沙市少年宫歌队。希望少年宫永远成为学子们心中美好的殿堂。”荧屏上的徐俐从来不苟言笑,此刻,她笑起来好亲切好可爱,只因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1991年,少年宫40年宫庆,我曾去徐俐所在的长沙市电视台邀请她莅临现场。

那一年,我还去了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宿舍楼,登门拜访享誉世界的旅美青年音乐家谭盾的父母。谭妈妈黄医生很温和,不多言,谭爸爸谭相求是长沙市食品研究所所长,特别健谈。在少年宫宫庆会场,谭爸爸向几代少年儿童侃侃而谈,介绍他出生在丝茅冲的儿子谭盾,早年在少年宫乐队任首席小提琴的快乐时光;分享谭盾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攻读美国哥伦比亚音乐博士,创作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交响曲《天?地?人》的荣耀与辉煌。

2021年5月1日,应邀回国在长沙音乐厅指挥经典作品《卧虎藏龙》《英雄》《夜宴》《武侠三部曲》音乐会后,谭盾与分别近四十年的指导老师汤烈凡相见。回忆在乐队的那段日子,谭盾眼里放出光来:“在少年宫学习到后来很有用处,什么乐器都搞一下,都熟”。汤老师对这位早年中学生歌舞团的第一小提琴手说:“你是大师了!”谭盾谦逊地回答:“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

从儿童公园暨少年宫走出去的他和她们,自带光环,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熠熠闪光。

隐匿在岁月深处的筒子楼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少年宫仅占弹丸之地。隐匿在小院一隅的这幢四层楼房,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毗邻东牌楼深处的犁头街。沿袭国人昵称,该叫它筒子楼。

筒子楼外墙灰不溜秋,为前后两统间的格局,每户人家最大不过三十平米。三四家挨挨挤挤在一间公共厨房里,锅碗瓢盆交响,市井烟火混搭,是筒子楼最原始的状态。楼下空坪搭了一个水泥台,可供大家洗刷刷。

市教育局机关和电大校舍曾先后设于该楼及所在的小院。改为宿舍后,自然成了局机关年轻人爱巢的首选。先后有沈姐、李姐、罗姐、彭处等后来的科、处级或以上干部,在1-4楼先结婚,再生子,安营扎寨。

那年月,分得两间屋子嫁娶,再接着住下过日子,真还就是蛮欢喜,蛮奢侈的事。至于有没有单独的厨房、厕所,没人挑剔也没得挑剔。

等局里干部陆陆续续乔迁,这栋楼也就成了少年宫教职工宿舍。楼上楼下,推开门窗,即是芳邻。在吹空调要交增容费的悲催日子,大人小孩难耐酷热的夏夜,几家人相约,背上竹铺、凉席,带上蒲扇,直登院子南头教学楼五楼。足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屋顶一马平川。早有人扯根电线装上灯,讲的讲故事,打的打扑克,聊的聊天。

下半夜凉风习习,睡个香甜觉。曙色微露,赶紧卷起铺盖撤回自个家。要不,暑气会紧跟着日头窜上来。群居于露天旅舍,披星戴月,节能低碳环保,心情自是格外的好。

暑假去湘江一桥下的水域游泳,也是经典节目,分别从省体委潜水队、海模队退役的王杨夫妻俩带上脚蹼,各家男主人负责备好轮胎,给单车打足气。叮铃铃一溜烟,车队驮着大人小孩直捣湘江一桥桥墩下。

汤老师走路一阵风,他和娇妻小莫带的是俄罗斯皮划艇,夫妻俩优哉游哉荡舟河心,艇上搁张小方凳,两口子对坐两端,咂一口小酒,往嘴里扔几颗花生米,小资情调十足。艇靠浅水区,几个小孩子喊着汤伯伯爬上去,再也不肯上岸。

那年老公出差,我见桌子下堆放的鞋盒旁有带状物品,以为是根麻绳,正要伸手拿开,忽觉是条蛇,盘成一堆,蜿蜒迂回蠕动,当下吓出一身汗。惊悚,尖叫!再一看,那蛇已不见踪影,急忙跑出门去,喊来二楼老李、黄老师,拿来手电,麻袋,操起木棍、扫帚满屋子找。

折腾大半个时辰,老李戴着纱手套,辅以一块抹布,从床底下生生地拽出这条赤褐相间、足有两尺多长的花蛇。隔壁杨老师把这冰凉的尤物钉在墙上,划开,取出蛇胆,让正巧到他家做客的一小孩生吞了下去。孩子叫刘鑫,近视,据说生吃蛇胆可以明目。

这当口赶回来的佘老师把蛇大卸八块,炖了一大锅汤,趁热给每家盛了一碗。我不敢试味,据说鲜美得很。事过很是后怕,倘若那天不把蛇逮出来,晚上祖孙妇孺与蛇共一屋同眠,会是何等恐怖,真不敢去想它。或许,那蛇已在屋里呆了十天半月,只是没见着也就没被吓着罢了。

关于蛇的来历,只有一个版本,肯定是旧礼堂后面拆屋惊扰到它,一路向西爬了过来。

那年秋天,一位耄耋老人扶着栏杆一步步爬上筒子楼,一问,是广播电视大学的胡校长,路过这边,特地探望旧校址和老房子。和老甘等旧地重游、睹屋怀旧的筒子楼楼主一样,一迭连声说,这栋楼,几十年没怎么变,还是老样子。

人过往,楼如旧。这是真感情。

从儿童公园到少年宫,从懵懂稚子到青葱少年,我的前辈我的同事和我一起,亲历了几代人的欢乐与悲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参考资料:

《长沙市少年宫建宫四十周年纪念册》及各位老师的回忆文章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李晓青,编辑|明明。部分图源网络。

上一篇: 副处级是什么级别(公务员副处级是什么级别)
下一篇: 美菲战争(美菲战争 边疆理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