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总有取之不尽的故事,且看一则国家之间外交访问发生的趣事。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汐)
据《左传·文公四年》载: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
卫国使者宁武子来鲁国进行国事访问,鲁文公热情招待了他。在酒宴上,鲁文公出于礼仪之邦的好客精神,为使者宁武子唱了两首诗经《湛露》和《彤弓》。
翻开今本诗经三百首基本都清楚,在酒宴上能够唱的歌曲蛮多的,但基本以《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这十首为主。
鲁文公唱的就是其中的两首,尽道了地主之谊,可谓诚意满满。
但奇怪的是,宁武子竟然不搭理鲁文公的好意。按惯例一唱一和,主人有唱,客人自然要和,这是基本礼仪。
我们奇怪的,鲁文公也奇怪。“使行人私焉。”
酒宴后,鲁文公安排人员前去私下询问。
且看宁武子如何对答这样重要的失礼行为。
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陽,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宁武子的意思是鲁文公的礼仪太隆重,《湛露》和《彤弓》这两首是天子对诸侯的酒宴上才可以歌唱的。我宁武子只是来修复卫国和鲁国的友好外交,你的“礼”太重,有侮辱我的嫌疑。我可不敢随便应答,乱了规矩。
“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可见,即便是简单的酒宴,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难怪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当官从政可必须熟读《诗经》,不然就不配当公务员。如同现在的公务员必须会念马克思主义一样。
那么,要是正常的外交活动,遇见对方吟诵《诗经》,该如何回应?
恰好,《左传》就有类似的例子。
据《左传·文公十三年》载: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大意意思:郑国的大臣子家在郑国和鲁国的酒宴上,先吟诵《鸿雁》,鲁国的大臣季文子就回应了一首《四月》,之后,子家又吟诵《载驰》的第四章,季文子以《采薇》作应。
又据《左传·鲁僖公》载: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大意意思:流亡秦国的重耳,在秦穆公举行的酒宴上受到热情招待。重耳吟诵了《河水》,秦穆公对答吟诵《六月》。
两则案例发生的背景都不同,所以对答的外交辞令和吟诵《诗经》内容也不一样。
不过,基本都是主人有所求,客人就对所求的内容进行回应,一般都能如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