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完《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我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没经历过婚姻的人更能写出美好的爱情,因为他们对爱还怀有憧憬,而那些经历过婚姻的人所拥有的,大多是已破碎的梦。
我所说的“没经历过婚姻的人”当然指的就是简·奥斯汀了。这个终身未婚的女人,写出了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爱情。简·奥斯汀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傲慢与偏见》(当时叫做《最初印象》),这本书在200多年后,依旧被世界各地的人奉为爱情圣经。
简奥斯汀的简介(简奥斯汀作者简介)
本书《重遇简奥斯汀》选录了一些奥斯汀的中短篇以及戏剧等作品,通过这些尚不成熟的作品来让我们对简·奥斯汀的创作历程有一个新的认识,让我们重遇简·奥斯汀。
01.
尚不成熟的作品
《重遇简奥斯汀》的简介里面写,这本书可以看做是对简·奥斯汀成熟作品的补充。所谓的成熟作品,当然就是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些经典名作了。
和那些作品相比,《重遇简奥斯汀》中的中短篇小说显得非常青涩,我们看完之后甚至不敢想象,这居然是简·奥斯汀的作品。
本书选录的作品,依旧讲述的是女性故事,但人物和简·奥斯汀的长篇作品截然不同。
看过简·奥斯汀长篇作品的读者都知道,简·奥斯汀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一些共通的特征:追求最纯粹的爱情和婚姻,不勉强,不将就,精神上非常独立。
然而在《重遇简奥斯汀》中的中短篇小说中,很多女主人公几乎算得上是“反派”,肤浅,傲慢,愚蠢,工于心计。
而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一再强调的“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也被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推翻了。
在《三姐妹》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玛丽甚至为了攀比,为了赌气嫁给了根本不爱甚至是自己最讨厌的沃茨先生。
除了人物不讨喜之外,这本书中许多的故事也非常平淡,甚至在情节上存在硬伤。
中短篇小说虽然在篇幅上比长篇少很多,然而创作难度却并不比写长篇容易,老舍先生曾说,他是用20万字的资料来写就那几千字的短篇小说。
由此可见,短篇小说要想出彩,并不容易。在我看来,《重遇简奥斯汀》中的中短篇故事并没有出彩的地方。
它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文学性,而在于能帮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简·奥斯汀,了解简·奥斯汀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转变。
02.
奥斯汀笔下的爱情
奥斯汀写出了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爱情和婚姻,但事实上她终身未婚。
奥斯汀只活了短短的42岁,在短暂的人生中,她于27岁接受了一位牧师的求婚,但次日就撤销了婚约。
在30岁的时候,奥斯汀又拒绝了另一位牧师的求婚。
简·奥斯汀两度拒绝踏入婚约的殿堂,直到病逝依旧未婚,我们不知道未婚背后,奥斯汀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从她笔下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奥斯汀追求的一直是最纯粹的爱情和婚姻。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为人熟知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伊丽莎白和达西经历了各种误会,一方傲慢,一方带有偏见,但最终误会解开之后,二人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不仅是我们读者向往的,恐怕奥斯汀本人也无比向往这样的爱情。她在书里面一再强调,没有爱情,一定不能结婚。
简·奥斯汀在歌颂这种纯粹爱情的时候,还经常刻画一些爱情中的错误案例,奥斯汀歌颂爱情,但并不认同那些被爱冲昏头脑的行为,爱情从来就不是奥斯汀笔下人物的全部。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汀笔下的爱情,基本都是势均力敌的爱情,无论是阶级上还是精神上。奥斯汀主张自由恋爱,但并不推崇跨越阶级的爱情。
小时候很多人会迷恋灰姑娘和王子的童话,但成年之后,我们才会发现,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
03.
不单单是爱情
正如上面所说,奥斯汀最擅长写人们向往的爱情,但她笔下并不单单写的是爱情,其中的自由与独立意识更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受益匪浅。
简·奥斯汀本身就堪称是一个神话,在英国文学中,人们将奥斯汀与莎士比亚并列。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我们再找不到另一位地位堪比简·奥斯汀的女作家了。
而且我们要清楚的是,在简·奥斯汀那个时代,女作家要想取得和男作家同等的地位,本身就难比登天。现代社会针对女性的玻璃天花板效应早在当时就已经存在了。
直到简·奥斯汀死后,她的作品才第一次署上了简·奥斯汀这个名字。几十年后,1847年《简爱》出版的时候,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采用了“柯勒·贝尔”这样的男性化笔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奥斯汀除了爱情之外,她更象征着一种独立自我的姿态。
美国大法官金斯伯格的那句名言用来形容简·奥斯汀再合适不过了,“成为淑女,以及保持独立。”
简·奥斯汀的独立自主更多是对女性的忠告,在她的小说中,当时上层社会女性往往过着一种低俗、无聊充满物质欲的生活,这是简·奥斯汀批判的对象,因此她笔下的主角往往都与当时的物欲生活格格不入,这也是她们一直吸引着我们读者的原因之一。
当然,独立自主并不只是女性们应该追求的,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无论何种性别,都应该始终保持独立,被“玻璃天花板”效应困住的可不单单是女性。
04.
半泽直树式的梦
我非常喜欢《傲慢与偏见》,但我并不认为它可以作为现代人的爱情与婚姻“实操宝典”。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追求简·奥斯汀那种纯粹的爱情的话,那恐怕大多数人都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大概可以用来形容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至于简奥斯汀最终接受了“不得,我命”的结局。
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接受自己在等不到灵魂伴侣之后终身不婚的结局吗?即便可以,那你周围的人会认同这个决定吗?你能承受住来自外界的压力吗? 这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我们都向往“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的价值观。但最终我们多数人都选择了“凑活过呗,还能离咋的”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简·奥斯汀笔下的爱情太令人向往,但也太难以到达。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纵不能至,心向往之。”心里永远保留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