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年(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九年)出生,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诗豪”顾名思义,刘禹锡写的诗大多都比较豪迈、激扬、高昂,跟同时代的白居易并称“刘白”。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盛唐繁景已去,但是和白居易的诗多为反映民间疾苦不同,刘禹锡的诗多了几分豪迈,高昂,能在别人悲观的地方达观。
刘梦得(刘梦得是哪位诗人)
事实上,刘禹锡不仅诗写得豪气,性格同样也非常刚强,与李白超脱于世的“豪”不同,刘禹锡的“豪”,是实实在在的。他的一生是永不退缩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奔驰在准备被贬的路上。
大丈夫显本色,唯真英雄不退缩,刘禹锡的一生可以说是刚刚刚的一生。
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继位,由于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进入唐朝核心中枢,主持改革事务,而与王叔文交好的刘禹锡受到其器重,与柳宗元一道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后导致唐顺宗被迫退位,而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刺史,后随即又被贬为司马,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此后十年,刘禹锡一直在朗州担任朗州司马。从意气风发的朝堂新贵,到落魄狼狈远走他乡,年仅20多岁的刘禹锡展现了其乐观、永不屈服的一面。
虽然朗州地处西南,民风落后,没有能与刘禹锡畅谈的人,但他一方面以诗寄情,从当地民谣中汲取营养,写下了很多诗抒发内心的情感,特别是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最是代表了刘禹锡一以贯之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寻求再度复起的机会,时刻关注朝堂风向。
公元806年,唐宪宗颁布赦令,看到希望的刘禹锡向自己的老上司杜佑写信求助,表达想要复起的决心。
公元809年,同时被贬的陈异复启,再次看到希望的刘禹锡写《上淮南李相公启》,向李吉甫言志,但仍未如愿。
直到公元815年,在朗州苦熬了十年的刘禹锡再次奉旨回京。
从当年的青葱少年,到现在已经接近不惑之年,但刘禹锡并没有被岁月磨去棱角。当大家都以为他可以安分点的时候,不知道退缩为何物的刘禹锡在第二年春天写了一篇《玄都观桃花》,几乎骂遍了整个朝堂。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将朝中的官员比作桃树,说他们得势也是自己离开后的事情,以此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
于是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要到更远的播州当刺史,幸亏有裴度和柳宗元从中斡旋,后改为连州刺史——5年后任夔州刺史,后又任和州刺史。这期间刘禹锡始终保持着豁达的胸襟,写下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样的名篇。
这次一贬又是十三年,当年的小刘已经变成了老刘。
公元826年,已经50多岁的刘禹锡被调回洛阳,任东都尚书省,次年,新帝登基,又被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
被谪贬了23年,在外面吃尽苦头的刘禹锡,在各位大臣眼里应该差不多已经屈服,毕竟人一生能有几个23年,接近职业生涯尾声的老头这次肯定能老老实实了。但是刘禹锡的眼里就没有“妥协”两字,“硬刚”一切不服,这就是他的行事准则。
于是继《玄都观桃花》后,姊妹篇《再游玄都观》问世:
百亩庭中半事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把桃花比作唐宪宗在位时得势的大臣,道士比作唐宪宗,菜花比作当今的大臣,几乎将前朝当朝的大臣全覆盖地喷了一遍。
不甘寂寞的刘禹锡,时刻不忘战斗的刘禹锡再次让大家见识到了他那颗想“刚、刚、刚”的心。虽然这次没有立马被贬,但是几年之后又被撵出了京城。
刘禹锡的一生是刚正不阿的一生,也是乐观积极的一生。虽然仕途坎坷,复起不久后就被贬他乡,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坚决不畏惧强权,即使在垂垂老矣的暮年,仍旧饱怀希望和斗志。
在第二次被贬后的回京途中,已经54岁的刘禹锡路过扬州与好友白居易相聚。白居易为他惋惜“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却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回赠白居易,希望通过诗句中慷慨激昂的气概感染好友,也显示了刘禹锡虽至暮年,但仍然乐观飞扬的心态。
越了解刘禹锡,越觉得他这个人“轴”,这种“轴”,体现在他被谪贬后达观的心态和豪迈的气度,也体现在他“屡教不改”地抨击朝堂小人,虽经岁月沉淀,现实蹉跎,但仍然以“刚正面”的作风,处理世事。
就是这种“轴”,才更显得难能可贵,更值得尊敬。“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位真君子,伟丈夫。
参考资料:《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研究》《刘梦得文集》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