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反法同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对战后欧洲格局进行了安排。会后,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结成神圣同盟,作为发起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仁不让成为同盟领袖,还赢得了“神圣王”称号。
然而,这三位君主信奉基督教不同教派,俄罗斯东正教、奥地利天主教、普鲁士新教,是什么让三国成为“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订立同盟条约时共同发誓要“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
显然,神圣同盟主要针对法国,防止这个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的帝国再度崛起,一方面,同盟要在欧洲维护他们的君主统治,另一方面,需要共同压制欧洲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应该说,神圣同盟在此后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相继镇压了欧洲各国爆发的革命运动。
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简介)
尤其是作为盟主的俄罗斯帝国,在欧洲几乎是身影无处不在。欧洲哪里发生革命,它就带头到哪里扑灭革命,凡是欧洲各国的重大事务,沙俄都要进行干预,为此赢得“欧洲宪兵”光荣称号。
1848年欧洲大革命后,神圣同盟已是名存实亡。1853年,由所谓“近东问题”引发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欧洲人以欧洲特别是西欧为中心把东方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大体位于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一带,也就是当时日渐没落的土耳其帝国疆域,所谓的近东问题说白了就是欧洲列强如何瓜分“奥斯曼遗产”的问题。
相比亚洲的中日,沙俄和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也是一对宿敌,之前已经打了八次仗,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黑海沿岸大量土地后,俄国人下一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从黑海南下地中海将势力扩张到巴尔干半岛。
沙俄想当然认为,与之前八次战争一样,打败土耳其人没什么问题。然而,俄国人这次失算了,对沙俄在欧洲的肆意扩张,欧洲那帮列强早看不惯了,他们要联手制止这个“欧洲宪兵”。
当然,“神圣王”沙俄在欧洲也不是没有朋友,不仅有,还是重量级的朋友。作为盟友,普鲁士和奥地利当时都是欧洲的军事强国,当年缔结同盟时,三国可是说好了“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
战争爆发后,俄军果然把土耳其人打得无力招架,沙俄取得第一阶段海战胜利。英法坐不住了,赶紧与沙俄交涉,而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毫不示弱,厉声对英国特使说道:“你们不要拿战争威胁我,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
其时,沙俄“可以依仗的两个朋友”都有了各自想法。四年前的普奥争端中,沙俄偏袒奥地利,普鲁士因此心存怨恨,才不会为俄国朋友两肋插刀,再说,普鲁士也乐意看到沙俄在这场战争中被削弱。
另一个朋友奥地利更是想法多多,本来就对沙俄打多瑙河流域两公国的主意耿耿于怀,现在还要染指巴尔干,这是奥地利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
战争期间的1854年4月,俄罗斯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成防御同盟。
6月,奥地利在边境陈兵八万,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立即从两公国撤出,似乎为了给沙皇伤口再撒一把盐,奥地利又和土耳其签订了友好条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