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建芳老师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泰伯第八第二十章,一起恭诵原文:
太姜太任太姒的故事(太姜太任太姒)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部分: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前面夫子慨叹人才难得,是由圣王的德行所感,那应该具备怎样的德行呢?夫子在这里赞叹周的“至德”。
至德是仁德的最高境界。文王在世时,作为商纣王的诸侯国,他已经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然尽为臣之道,服事殷朝。【集注】春秋传曰:“文王率商之畔国以事纣。”当时天下有九州,已有六州归附文王。范氏曰:“文王之德,足以代商。天与之,人归之,乃不取而服事焉,所以为至德也。
周的历史圣贤辈出,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代担任农师,教百姓种植,利益天下。他的后人古公亶父当时国都在豳地,他重修祖上大业,普施仁义。戎狄来夺取财物,古公主动给他们,戎狄又来掠夺土地和人口,民众们愤怒想反抗,古公说:人民拥立国君,是想让国君给他们谋利益。民众跟着我和跟着他,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因为我去打仗,我牺牲了人家的儿子、兄弟,还当人家的国君,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古公亶父携家众离开豳地,到岐山脚下居住。豳邑全城百姓扶老携幼,也跟随到了岐山。其它邻国听说古公的仁德,都赶来归附。
在《论语》中,以至德称者,唯泰伯、文王二人。泰伯是古公亶父的长子,因为看到父亲有意让三弟季历继位,为的传位给季历之子——有圣贤祥兆的姬昌,就是西伯、周文王,于是泰伯携二弟虞仲逃到南方蛮夷之地,三以天下让。文王作为纣臣,能取而不取,仍然尽为臣之道,这是仁德圆满的境界。那我们会有疑问,武王伐纣又该怎么理解呢?
《孟子》记载中有这个辨析。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说,“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一怒而安天下民。”武王是应时而变,以天下苍生利益为重,其背后的仁德与文王无异。在周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夫子心心念念崇拜的偶像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辅佐武王和成王,以自己的性命为赌注来换取君王的平安,历史描写他的功德很是感人。夫子曾说:“甚矣吾衰矣,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夫子因不能而梦见周公就觉得自己衰老了。
周之德达到至高无上的仁德境界,这种“至德”我们往往会觉得距离遥远,又该怎样去效学呢?
我们知道,泰伯让天下,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孝道,他觉察到父亲的期望时,让天下让得笃定不移,让得没有痕迹。周文王做世子的时候,一日三次问候父亲,他孝父的故事被称作“三时孝养”“寝门视膳”,后来成为关心父亲饮食起居的代名词。儿子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孝行,有一次文王病了,武王衣不解带,日夜在身边侍候,一直过了12天文王康复。周武王被《诗经》称赞“孝思”的楷模,周成王被《诗经》称赞“于乎皇考,永世克孝”,永世能尽孝道”。周从周文王开始推行养老礼制,西周时期,已经有推行道德教育的专职官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至德是由孝来的。《孝经》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这个“要道”就是孝道,是德之本,是德的原点。我们以孝为起点,爱父母、敬父母是孝,这份情感推延出去,对兄弟是悌,对领导是忠,对朋友是信等等,所有的关系都涵盖了,因为有孝的内涵变得美好,最圆满时就是至德。进一步了解周的孝,会发现后妃之德功不可没。周朝著名的三太: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的妻子太姒,她们本身都是圣人。太任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说傲言。本章当中武王的夫人邑姜,在《礼记》中也有记载,她怀成王的时候,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独居而不放肆……她为武王教养后代,治理后宫内院,所以被武王计入十位贤臣之一。
从唐虞时代到周的初期,圣贤灿若繁星,无论是学习圣贤行孝,还是学习他们教孝,从这里开始,我们会觉得圣贤这个高远的境界有了入手的地方。夫子前面两章赞叹尧、舜、禹,“巍巍乎、荡荡乎”,这一章赞叹“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我们听到了夫子发自肺腑、激情澎湃、不能自已的盛赞。圣者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令人难以言表,由此能体会到夫子是真正领悟到圣贤仁德的极高境界,并且心向往之的强烈志向,感受到了夫子追随、效学圣贤的炽烈情感,这对两千年后的我们仍然铿锵有力。让我们紧紧追随圣贤的脚步,坚持学习经典,用圣贤的言教指导自己,让“至德”不再遥不可及,让圣王的巍巍德行不再遥不可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