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贺长龄(贺长龄简介)

贺长龄(贺长龄简介)

贺长龄(贺长龄简介)公元1505年,明孝宗英年早逝,年仅14岁的独子朱厚照登基,成为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年幼的正德皇帝受宦官刘瑾等人教唆,寻欢作乐,朝政荒废,刘瑾乘机把持朝中大权。在民间,人们将正德皇帝称为“坐皇帝”,而把专权跋扈的刘瑾称为“立皇帝”。1506年,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

公元1505年,明孝宗英年早逝,年仅14岁的独子朱厚照登基,成为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年幼的正德皇帝受宦官刘瑾等人教唆,寻欢作乐,朝政荒废,刘瑾乘机把持朝中大权。在民间,人们将正德皇帝称为“坐皇帝”,而把专权跋扈的刘瑾称为“立皇帝”。

1506年,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贺长龄(贺长龄简介)

贺长龄(贺长龄简介)

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时,于逆境中冷静思索,悟孔孟之道,省程朱理学,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教化民风,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驿一年多,王阳明创办了龙冈书院,后应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培养许多贵州弟子,推动了贵州教育自由讲学之风,故有“悟道于龙场,传道于贵阳”之说。

王阳明像

王阳明在贵阳开宗立派,治学成名,其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极大,还传及日、韩及东南亚诸国。明人阮文中的《阳明书院碑记》载有:“始,贵阳人未知学,先生与群弟子讲明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日革其浇漓之浴而还诸淳,迩者衣冠济济与齐鲁并,先生倡导之德,至今不衰。”王阳明病逝后,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为奉祀王阳明,从清代开始有贵州巡抚陆续在各处修建阳明祠,其中较为著名的当属贵阳城东扶风山的阳明祠。

今扶风山麓的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续修竣工。竣工后,虽规模狭隘,但殿宇“巍然焕然”,王阳明像“冕服赫奕”。

阳明祠中原有王阳明大小两帧画像,大像为王阳明身着新建侯服像(明隆庆元年穆宗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谥文成),建祠时从贵州布政使百龄处求得;小像为王阳明坐像,为贵州巡抚贺长龄奉于祠中。清同治年间阳明祠日益破败,大像丢失。

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唐炯与四川总督丁宝桢商议修缮阳明祠,二人共捐银近六千两。经修缮扩建,阳明祠更加蜚声载誉。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清宫宗亲偕日本驻中国武官高山、金子等到贵州阳明祠访问,并请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赋诗并书碑。

民国五年(1916年),郡人于扶风山寺北雹神祠废址建尹道真祠。道真祠与阳明祠隔寺相望,组成扶风山麓“两祠一寺”古建筑群,总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

解放前,“两祠一寺”多被占用,遭到极大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多次加以维修,1982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扶风山王阳明先生祠院廊

现存阳明祠主体结构完整,以正殿(五楹)为主,东碑廊、西客厅、南游廊,组成一大型四合院。正殿前的柱子上,为王阳明撰联书写的草书对联:“壮思凤飞冲情云上,和光春蔼爽气秋高”,字迹潇洒,为书法之精品。殿堂中,塑有王阳明像,左为袁思书的敕文碑刻拓片,右为王阳明朝服大像碑刻。正殿两壁也嵌满碑文拓片,右为王阳明《训士四条》和《客座私视》,左为王阳明《论俗四条》。正殿前两边游廊也拄着不少碑文拓片,右为王阳明诗文手迹,左为历代文人咏赞王阳明的诗词,堪称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

阳明祠系纪念性建筑,历朝历代,曾吸引众多文人雅士到此吟诗作赋,留下不少佳作。现祠内桂花厅增设有介绍王阳明的图片、书画陈列,修文县文管所设王阳明先生文物资料展。祠内还辟有民间木雕及傩面展,以及琴、棋、书、画文化活动室。

重新修复的扶风山阳明祠

1994年12月贵阳王阳明研究会成立,会址便设在阳明祠。此后,阳明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对阳明学说开展研究的场所,许多学术性会议也在此举办。五百年来,阳明文化早已融入贵阳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也注定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南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城北旧事百年云岩·影像记忆》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上一篇: 山高皇帝远(山高皇上远)
下一篇: 珊瑚海海战电影(珊瑚海海战沉没的航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