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何家庆(何家庆简介)

何家庆(何家庆简介)

何家庆(何家庆简介)除了他,中国再没有这样的“丐帮教授”,也再没有愿意徒步12684公里,自费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生物学专家。他放弃发掘新物种,扎根山区,研究农作物,带领不见天日的贫穷山区、乡村脱贫致富,他是真正大

除了他,中国再没有这样的“丐帮教授”,也再没有愿意徒步12684公里,自费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生物学专家。

他放弃发掘新物种,扎根山区,研究农作物,带领不见天日的贫穷山区、乡村脱贫致富,他是真正大公无私的人。

何家庆(何家庆简介)

何家庆(何家庆简介)

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就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生清贫却也自费一生扶贫的教授——何家庆。

始终凌乱不堪的头发,瘦弱单薄的身躯,绑着橡皮筋的松垮眼镜,20多年缝缝补补的中山装,这样的形象,怎么能让大家联想到在校任教的知识分子老师?

但他偏偏就是一位受万千学子敬佩敬仰的教授。

1949年,何家庆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户贫困家庭。一家8口人,身体并不壮硕的父亲在码头上做苦力。即使生活困难,但何家庆的父亲还是咬牙让孩子上了学。

何家庆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非常努力地汲取知识,只为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多年以来,在周围的亲友、乡邻、老师们们的帮助下,何家庆从无数人牙缝中抠出来的学费里,一路考进了南京大学。

1976年,何家庆被调回了安徽大学生物系任教。缘着心中对专业知识的追求,他逐渐觉得书上的知识不够用,去大别山实地考察的念头一出来,就再也打压不下去。

自费考察一次,差不多要准备上万元的资金,而何家庆每个月仅有几十元的教师收入。

面对天文数字一样的费用,何家庆开始了极端的省吃俭用。

就算结婚也极为吝啬的何家庆,用六七年攒下了3000多元钱。

当已经80岁的父亲知道了儿子的心愿后,颤巍巍地从安庆赶到合肥,把自己一点点积攒的4000元钱,交到了儿子手中。

看着那一大堆零散的票子,何家庆惊呆了。与钱在一起来的,还有一份别样的“账单”——上学时自己接受到的全部帮助记载。

父亲告诉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时候读“百家”书,用“百家”钱,长大之后就应该加倍地还给“百家”,要做顶天立地的人回报社会。

1984年,何家庆拿着自己与父亲的全部身家,踏上了前往大别山的远征之路。

他有一双怎么也不知疲倦的双腿,离家225天,步行12684公里,峰攀登357座山,共采集了近万份植物标本。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考察这些植物呢?考察到了又有什么用?

要知道,每一种新植物被发现,背后都可能带动出药用价值、商用价值、使用价值与食用价值。近万份标本,就相当于为国家提供了近万份可能。

人们在刚发现稻谷的时候,也不知道千百年后,稻谷会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产物吧。

这次考察的艰险和困难程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黑夜与狼群对峙;被山蚂蝗叮咬导致皮肤溃烂……即使危险重重,有所成果的何家庆依旧开心万分。

直到37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份成果,依旧为研究大别山区的植物分布规律、特点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为农业生态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也正是这一趟大别山之旅,让何家庆感受到了贫困山区人民的艰苦,一年四季吃红薯的孩子,刺痛了何家庆的心,于是他暗暗决定,开始扶贫。

1990年,何家庆被调到安徽省绩溪县担任副县长。这段时间何家庆一共任职850天,有697天都在贫困乡度过。

在当地百姓的眼里,何副县长是一个举止怪异的人,他不爱待在办公室,特别爱下乡,爱和泥土打交道。

半年后,得知何家庆步行800公里,跑遍了23个乡,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时,当地百姓眼睛瞪得更大了。

第二年,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一书发表了,绩溪县历史上第一次野生植物资源展览的开办,迎来了无数人目光的同时,也让当地百姓们喜上眉梢。

他们从外来生物学家的口中得知,何副县长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他把整个绩溪县的“家底”摸清了,原来在座座大山的掩映下,并不只有一个“穷”字,还有数不尽的生物资源,他们个个都是深藏巨宝而不自知的人。

被称为江南“丝绸之乡”的绩溪农民,始终以养蚕为生。

但又因为蚕种老化,养殖技术落后,而使得当地的经济效益不好。何家庆再三考察后,选定了以尚田乡为试点,进行科技养蚕的推广地。

先后31次的实地考察,无数次的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指导,上千次的培训解说。

1991年,就算绩溪县尚田乡受到水灾的侵害,当地人们还是实现了高收入,蚕茧产量仍一年内剧增28%,人们增收30万元。

尚田乡试点成功了,在实践基础上,何家庆又提出了一项桑茧工程,并在整个绩溪县推广开来。

也是这一年,给绩溪带来希望的何家庆出事了。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的何家庆,在水灾严重的荆州乡松烟塘村指导救灾时,在水中行走让他染上了血吸虫病,自此落下了病根。

早在八十年代,何家庆就注意到日本重视魔芋生产,而来到绩溪,少数山区里有种魔芋的发现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的注意。

喜湿、喜荫、耐瘠薄的魔芋十分适合山区生长,种植科技含量低,而在文化落后的山区里,魔芋完全是一个带领当地脱贫致富的宝贝。

当即何家庆就毛遂自荐,担任开发魔芋的领导,到贫困山区举办培训班来普及魔芋的种植技巧与知识。

可山区人从未种植“新品种”,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他们害怕失败。

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何家庆自费从湖北进行引种并在31处进行试点栽培,结果获得了大丰收,收益直接到了400多万,村民们有了致富之路。

随后,全国第一本系统介绍魔芋的书籍——《魔芋栽培技术》出版了。

大别山的历程让何家庆看到了山区人民的生活与艰苦,可当他知道西部山区人民的生活比大别山里的更加艰苦时,何家庆就有了西部扶贫的念头。

1998年2月份,准备10年的何家庆带着积攒的27720元,开始了自己第二次的自费远征路。

没有和妻女告别,何家庆留下一封信给女儿——

何禾吾儿: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家了,带了一只不太听得见清晰的耳朵和病痛离开了你和妈妈,此次之行,我思索良久,准备十余年,中国西部的贫困情况比东部、大别山区更糟糕,我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倘若不幸,这封信就算是我对你的最后交代。

这封信就是别样的遗嘱,也是何家庆对妻女的唯一交代。他爱亲人,甚至有着浓浓的愧疚,但在他人与自己之中,何家庆选择了大爱与奉献。

怀揣学校介绍信,和一张刊登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困县名单的光明日报,何家庆孤身一人踏上了“征途”了。

305天,何家庆途经安徽到云南的8个省市、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除了推广魔芋种植外,还帮助农民解答各种问题。

有人种植金银花收成不佳,他给出熏硫建议;

在笋干产区,他示范小包装笋干的制成,为他们提供零食销售渠道;

看见后腿无法站立的猪,他让农民多带猪晒太阳……

这段历程中,他曾被飞鼠疯狂啄咬身躯,讨吃过猪食,吃过霉变长了虫子的饼,遭遇过17次车祸,多次掉下山崖……

这些能形容出来的“难行”数不胜数,心里不能说出来的恐惧、担忧、孤独却只有何家庆一人消化。

1998年末梢,结束西部扶贫的何家庆,带着一身伤病,与不到80斤的干瘪身躯回到家中,累坏了的他一睡就是一个月。

但这一趟西部之路也是值得的,十年时间里,他发现了17个魔芋品种,为两万多户种植芋头的村民们进行专业培训,带领他们完成魔芋培养与种植。

沿途洒下的知识,带领了近百个村落脱离贫困。他被称为“魔芋大王”,他证明了魔芋的故乡是中国。

2013年初,何家庆退休了,南京大学返聘他为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的“大管家”。但做了一辈子植物学的何家庆,还想要推广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瓜蒌(栝楼)。

如果瓜蒌能够像当年他传播魔芋科学种植技术一样,得到广泛传播与扶持,那么我们国家,就又有了一剂产业扶贫的良方。

何家庆曾在自己出版的《中国栝楼》一书中,获得过6项关于栝楼的发明专利。2016年,67岁的何家庆踏上了第三次的远征路——自费“栝楼扶贫”。

他不顾年迈体弱,不停地在各地进行免费调研与推广,在潜山、岳西等地,实地考察的他还对从业人员进行繁殖种苗、病虫害防治的义务指导。

百姓从只知道瓜蒌子可以吃之外,还知道了瓜蒌壳可以榨油,瓜蒌瓤可做中药材……

2019年10月19日,何家庆晕倒在了扶贫路上。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早已患了绝症,药石无医。

烂透的身子,让医生直呼,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一个难以相信的奇迹了。

70岁,始终健步如飞,与时间赛跑的老人,终于可以歇歇脚了。

10月24日,何家庆捐献的两枚眼角膜在合肥一家医院相继完成移植手术。幸运的受赠者、分别来自淮南和六安的两个孩子将重见光明。

那天,距合肥170公里外的潜山市梅城镇胡海结瓜蒌种植基地内,经何家庆指导培育的新品种“皖蒌12—8”到了收获的时节。

新品种瓜形大,叶片厚,出果率高。

基地中的人们却没有因丰收而开颜。他们永远都记得那位面带笑容,不请自来的老人,他说:“我叫何家庆,一位农民的教授,我想帮助你们……”

瘦弱的身体里,永含着强大的精神,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硬骨头”式的“中国脊梁”。一生的修行,就像他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你会记住这位精神与行动上的“忧国”践行者吗?让我们在评论区再聚首,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END--

小花

上一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谁(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谁写的)
下一篇: 引力透镜(引力透镜效应)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