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律劳卑(律劳卑事件)

律劳卑(律劳卑事件)

律劳卑(律劳卑事件)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没有国家平等,而是唯我独尊。夷夏之辨是民族的更是文化的分野。华夏文化的优越感,让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上以朝贡为唯一的方式。满族从传统华夏文化圈外以夷入主中原,因文化自卑而全盘汉化,甚至比明朝更甚。明朝朝贡使臣一跪三叩,清朝时三跪九叩。律劳卑(律劳卑事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没有国家平等,而是唯我独尊。夷夏之辨是民族的更是文化的分野。华夏文化的优越感,让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上以朝贡为唯一的方式。

满族从传统华夏文化圈外以夷入主中原,因文化自卑而全盘汉化,甚至比明朝更甚。明朝朝贡使臣一跪三叩,清朝时三跪九叩。

律劳卑(律劳卑事件)

律劳卑(律劳卑事件)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访华,提出互派使节,“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访华,这位使臣还没得及说互派使节的事,因不肯跪拜而被驱逐。表面上看是面子问题,实质上是清朝对立国的礼制的维护。

道光十四年(1834年),英国商务总监督律劳卑来华,从他的汉语名字就可以看出国人对其的歧视,“劳苦而卑鄙”。律劳卑来后,直接写信给两广总督。总督大加呵斥:

天朝之大法大令,赫赫炎炎,其威力胜于雷霆;光天之下,谁敢不服!天朝之庇护,普及四海,沐浴恩泽之国,数以万计……况身为夷目,尤须认识自身之职,如不谨慎从事,将何以管束夷商耶?意思是我天朝上国,没有一个夷国不臣服,你作为一个夷人,应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如果不按天朝的礼仪来和大清交往,那你怎么管理你们国家的商人呢?

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用大炮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权威,朝贡向平等交往发展。美国与清朝交往中,耆英发给美国公使顾盛的公文中把中国和皇帝的名称抬高两格,顾盛把公文掷地“因为深信阁下将看出,遵守两国平等的形式,显然是合乎礼节的举动,这对两国和平与协调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其后其他西方国家与清朝交往中,臣服的礼仪成为过去时。1844年,耆英从两江总督调任两广总督,并负责对外事宜,之前对外事宜由礼部或理藩院负责,权职限制于“管理各国通商事务”,也就是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并不想与西方发生商贸之外的联系。

英法美的公使并没有驻内地,英国公使在香港,美法公使在澳门。

鸦片战争后,西方与清朝的交涉被限制在广州,接触的对象是两广总督。英方试图越过两广总督直达朝廷,但未实现。1854年,英国换约时,英国提出“英国亲派大臣,驻扎京师”,咸丰帝断然拒绝。1856年,英法美提出“三国派遣使节驻留北京,中国派遣代表分别驻三国”,咸丰坚决不同意。维护天朝的礼仪,大概是咸丰所能坚持的最为重要的利益,毕竟“礼崩乐坏”是王朝末世的表征。

事与愿违,咸丰越不允许驻京,西方列强越要驻京,即使对于他们来讲驻京与否并无大碍。他们一定要让清朝皇帝及大臣相信,驻京要求既然提出来,就一定会拿到手,而不会像从前那样作罢,凭借武力来索取。咸丰在礼仪和利益上,把礼仪看成最大的利益,“丧地事小,丧礼事大”,只要公使不驻京师,一切都可以谈,

1858年,英法攻陷大沽。咸丰对英法的公使驻京要求,颇为不解,“在彼无利益,无非扰乱中国,断难允准”。咸丰不理解,这些夷人不是要利的吗,公使驻京一点利也没有,为什么会这么执着。当时桂良负责与英法谈判,当允许公使驻京的消息传到京城,群臣哗然,桂良的女婿恭亲王奕?上奏,绝不能在谈判中示弱,要把英方的翻译拿下问罪(翻译为广东人)。后《天津条约》签订,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的礼节是以西方的礼节为标准。

1859年,英法按照《天津条约》时的约定,去北京换约,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率军打败。1860年,英法联军3万多人从北塘登陆,在清朝同意各种条款后,英国专使额尔金提出英国的国书需亲呈皇帝。这是咸丰帝决不能接受的,“惟有与之决战”。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清朝战败。公使驻京就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驻京的问题。1861年3月,西方各国公使陆续进京,但觐见皇帝之礼一直未能实现。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英国公使普鲁斯到达北京,建立公使馆。

咸丰帝坚持的利益,终究无法坚持下来。内心的痛苦大概远超圆明园的大火。咸丰想回銮,但驻京的公使让他“不愿与外使同居一城”,更害怕夷人亲递国书,他是决然不愿见这些夷人的。

继英法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在京派驻公使,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世界走向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清朝向他国派驻公使却非常缓慢,1875才派郭嵩焘为驻英公使,随后在其他国家建立了公使馆。但没有强大的国力,平等的国家关系仍旧是漫长的过程。

上一篇: 元中都遗址(元中都遗址简介)
下一篇: 造纸术简介20字(四大发明之造纸术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