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记忆群岛Isles”授权发布
本文作者
黄勇历史专栏作者,主攻近代历史
左尔格(佐尔格事件始末)
一提到理查德·佐尔格这个名字,熟悉二战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位大名鼎鼎的谍王的故事早已广为传颂。他为苏联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出于对他的敬仰,人们对其不断拔高,他的很多传奇故事被不断演绎,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其中,他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传给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那份日军将不会进攻苏联的情报也使他被神化为莫斯科乃至苏联的拯救者。但是,一个人真能凭一己之力拯救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吗?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事的来龙去脉吧。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数百万大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由于苏联对德军的入侵估计不足,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几乎一溃千里,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丢失了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等大量重要城市和大片土地,损兵数百万。
9月下旬,德军集中百万之众发起莫斯科会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围歼了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和西方、预备队两个方面军各一部,俘虏苏军达67万人,并相继攻占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奥廖尔等地,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到10月中旬,临危受命保卫首都的苏联名将朱可夫大将手里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仅剩9万余人。如果再不增调援军,苏联首都必失无疑。
这时,由于列宁格勒和西南方向苏军都在与当面德军激战,苏联统帅部只能寄希望于万里之外的远东军区部队了。但是,此时远东军区正与日本精锐关东军处于对峙状态。如果抽调远东军区部队西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对岸虎视眈眈的日军会不会趁虚而入,夺取西伯利亚呢?而就这样一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佐尔格送来了日军不会北进攻打苏联的情报。很多关于佐尔格的传记和传奇故事都一致认定,正是这份情报使苏联统帅部下决心抽调远东苏军大量精锐部队西调作战,保住了莫斯科。一份情报果真有这么大的作用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稍微有点情报工作常识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除非万不得已,任何决策者都不会仅仅因为一份情报做出一个重大决策。而这时的苏联情报机关对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已渗透多年,不可能只有佐尔格这一个情报渠道。因此,苏联统帅部不大可能只凭着佐尔格的情报就做出这样重大的决策。那还有什么因素促使苏联不顾夙敌的威胁,执意从远东调兵呢?这个还得从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气候条件说起。
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装甲部队
作为日苏联开战后的主战场,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中苏界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年的封冻期都在5个月以上。苏联远东地区的沿海港口封冻时间也很长。这些都对日军的后勤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从日军在中国战场和之前的诺门坎战役的表现来看,后勤保障能力是他们的短板,病死人数居高不下。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与苏军这样的强大对手作战,日军难有成算。
因此,关东军对苏作战计划中,将作战的结束时间定在了10月中旬。也就是说,如果到10月中旬还不能歼灭远东苏军主力或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话,日军只能从西伯利亚撤退。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日军决定进攻西伯利亚与否取决于对战事进度的预期。那日军自己到底是怎样估算的呢?
德国进攻苏联,对视苏联为心腹大患的日本来说,无疑是趁火打劫消灭这个夙敌的好机会。一听到这个消息,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以德国会很快击败苏联为由,要求撕毁两个月前自己亲手签定的《苏日中立条约》,联合德国进攻苏联。
但是,此言一出,立即遭到来自陆军和海军多数战略家的反对。自从1940年1月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之后,英美和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逐步收紧了对日出口,日本资源有限的弱点暴露无遗。这些人担心,日本已经陷入了消耗巨大的中国战场这个大泥潭,在这个情况下再对苏开战,一旦再陷入另一场持久战,不但会把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资源全吸进去,还可能因自身资源枯竭,被迫南进夺取英、美、荷在东南亚资源丰富的殖民地。这样一来,日本将不得不与英美苏同时作战。对日本来说,这样的战争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因此,最好不要激怒苏联,专心准备对英美开战。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互不相让。
为此,从6月26日开始到7月2日,日本最高领导层进行了反复磋商。最后,在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日本大本营终于决定实施一项动员计划,对苏备战。根据这一计划,日军调中国东北集结16个师团(加上各种配属部队,共约85万人)的兵力,加强战备,以待即将对苏联的进攻。但是,当时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仅25万人,要增兵60万,并做好进攻准备并非易事,预计到8月底才能完成。因此,日本大本营预计的进攻时间为9月1日左右。
但是,前一年诺门罕战事失败的教训也让日本大本营格外谨慎。当时,日军判断,苏军在远东的正规军尚有60余万人,兵力强大。如果日军完成战备后,进攻现有态势的苏军,很难在冬季来临之前取得预期的胜利,最终可能竹篮打消一场空。因此,7月中旬,日本大本营对关东军下达对苏备战的“大陆命第506号”命令后,其参谋本部就担忧,对苏攻势要过了冬季才能实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日本参谋本部设定,日军必须在远东苏军减少一半即15个师,战车和飞机减少三分之二时,才能出兵。同时,他们还积极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扩张,继续做南进准备。
日本参谋本部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到8月底,远东苏军仍未大幅减少,日军已无机可寻。而这时,美国对日军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态度强硬,联合英荷,对日本采取了事实上的石油禁运。日本进攻苏联的失败风险进一步增大。为了避免对苏作战陷入持久战的不利境地,日本大本营只得放弃攻苏计划,转而调兵南向。
对于日军的南进企图,苏联情报机构早已察觉。1941年2月5日,日本内阁重臣、军事参议官大角岑生大将和日本驻南京汪伪政府军事顾问须贺彦次郎少将的座机在广东坠毁(一说被中国第四战区第三游击区部队击落)。随机携带的重要文件全部被第三游击区缴获后,送到重庆。这些文件中有关日军进攻东南亚的准备情况的内容让中国军政当局如获至宝,随即转给了苏联驻华武官和军事总顾问崔可夫中将。
崔可夫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通过与法国驻华武官伊翁提供的材料对比,判断日军正准备南进,并将这些结论报告了莫斯科。此后,崔可夫多次从中国政府外交和情报官员那里得到德国正挑唆日本进攻东南亚的消息。根据这些情报,崔可夫和苏联统帅部认定:“日本人害怕陷入与苏联进行的持久战。同时,他又怕错失侵占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太平洋的殖民地的良机”,北上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不大。
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在东京开会,作出决定:除非“俄德战争形式发展到要在西伯利亚作出强烈反应”,则"今年不向苏联宣战"。佐尔格于9月初向莫斯科报告了会议情况。佐尔格的情报无疑印证了苏联的上述判断。此后,苏联情报部门和其驻中国各战区的军事顾问从不同渠道证实,大批日军正在南调。日本放弃攻苏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不过,为了慎重起见,苏联统帅部仍然没有从远东军区大规模抽调兵力。直到10月,在得到崔可夫从中国传回的“日本把1000多架飞机从北方调查往南方”和佐尔格发出的“日美关系相当紧张,日本不可能几周内向苏联开战”两个重要情报后,苏联统帅部才下令从远东军区抽调11个师增援西线。这时,冬季临近,日本关东军已没有可能在来年春暖花开之前发动进攻了。12月7日,随着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随后即大量抽调到中国和南方战场的深渊,其攻苏美梦宣告破灭。
综上所述,苏联统帅部将远东军区精锐部队东调这一决策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和苏联情报和军事外交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佐尔格提供的情报只是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与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情报相互印证的信息而已。这件事再次证明,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条件和所有参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个人,即使是能力非凡的英雄人物,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宜过分夸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