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汉*,杨大为
弥漫性肝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其病因种类较多,过去以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逐渐转变为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为主。弥漫性肝病随疾病进展会表现为炎症、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不同病理改变。准确评估弥漫性肝病的病理改变及程度,对于治疗决策、预后评估、药物疗效评价等有重要意义。
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是诊断弥漫性肝病的“金标准”,但因其存在有创性、取样误差、不良并发症等风险,无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血清生化指标对弥漫性肝病的诊断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但存在特异度、敏感度偏低等问题,单独应用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近年,多种定量MRI技术在弥漫性肝病的诊断与评估中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引用本文
[1]杨正汉,杨大为.进一步推进弥漫性肝病的MRI精准诊断与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2):97-99.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2.02.001.
赵凡玉1,周婷2,黄江2,张会婷3,龙莉玲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阻止甚至逆转疾病进程,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目前,MRI是定量评估肝脂肪变性无创、准确的方法。多回波Dixon及HISTO序列测得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较传统Dixon及MRS能够更准确地定量肝脏脂肪含量,且不受铁沉积影响。既往研究显示肝纤维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阶段,会降低MRI测定PDFF的准确性;也有研究认为肝纤维化对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与肝脂肪变性之间的相关性并无显著影响。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有不同程度纤维化兔模型,以组织病理学及全肝脂肪生化测定为参考标准,评估MR多回波Dixon及HISTO序列定量肝脏脂肪变性的相关性,并探讨肝纤维化是否对其定量脂肪产生影响,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引用本文
[1]赵凡玉,周婷,黄江,张会婷,龙莉玲.MR定量技术评估伴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02):100-105.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2.02.002.
王晓培,杨大为,杨正汉*
慢性肝病病种较多,如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各种慢性肝脏损伤因素、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会激活肝脏星形细胞,造成肝脏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过度沉积,从而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理改变。慢性肝病进展均经过以下阶段: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等。近年研究证实多种治疗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病理环节,有效阻断慢性肝病进展,甚至可以逆转肝纤维化,从而避免发生不良结局,因此及早、无创、精准评估肝脏病理改变及其严重程度(如脂肪变程度、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等)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目前诊断慢性肝病病理改变的“金标准”是肝穿刺病理学活检,作为有创检查,其存在抽样误差、可重复性差、出血等诸多局限性,临床亟须无创、精准地评估肝脏病理改变的方法。多种MRI新技术、新序列不断研发和应用,不仅可以反映慢性肝病形态异常,更可以量化反映血流灌注、代谢、硬度等的变化,有望实现定量分析肝脏病理改变。本文对近年不同MRI技术定量评估肝脏病理改变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1]王晓培,杨大为,杨正汉.MRI定量评估慢性肝病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2):172-178.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2.02.015.
刘瑞瑞1,郑建军1*,张景峰1,陈斌1,崔诗浛1,闫昆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过程,不易受到患者的重视,如不及时控制,易发展为肝衰竭、肝癌。Scheuer评分系统将肝纤维化分为S0~S4期,在临床应用中,常将S0~S1期定义为无显著肝纤维化,S≥2期定义为显著肝纤维化,S≥3期定义为进展期肝纤维化。及早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干预,肝纤维化有延缓甚至逆转的可能。目前用于明确诊断、评估纤维化程度的方法是肝脏穿刺活检,但存在出血、感染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
血清学诊断模型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被多项指南推荐用于评估肝纤维化,但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和T1 mapping可以通过特殊的MR扫描序列采集肝脏定量信息。扩散加权成像通过表观扩散系数反映水分子在活体组织中的扩散运动情况,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基于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图像评估体素内的微观运动,区分表观扩散系数中的真实扩散系数和血流扩散系数,更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T1 mapping可以测量T1弛豫时间评价肝组织含水量、大分子浓度及水的存在形式改变。
本研究以肝组织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评估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T1 mapping和血清学模型及联合应用在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引用本文
[1]刘瑞瑞,郑建军,张景峰,陈斌,崔诗浛,闫昆.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联合血清学模型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02):116-122+138.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2.02.005.
任浩1,徐辉1,杨大为1,王晓培1,佟小非2,赵新颜2,杨正汉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在我国成年人中患病率为29%,且发病率不断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其中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活动度积分与总体疾病的特异死亡率无相关性,但随着纤维化分期增加,肝相关死亡的风险呈指数增加。由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早期纤维化时可经治疗后逆转,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纤维化的量化十分重要。
临床中通常采用肝脏穿刺活检诊断肝纤维化,但穿刺活检为局部采样,具有抽样误差,且为侵入性检查,存在潜在风险,不同医师的病理评分具有差异性,使其在随访应用中受限。随着磁共振弹性成像新技术的出现,在影像学上可以量化肝纤维化引起的肝脏硬度改变,因此可以用于无创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纤维化程度。本研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2D-磁共振弹性成像弹力值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引用本文
[1]任浩,徐辉,杨大为,王晓培,佟小非,赵新颜,杨正汉.磁共振弹性成像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02):106-110.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2.02.003.
3台不同厂家3.0T MR设备测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一致性
朱文雁1,2,刘朋2,杜婧2,杨大为2,徐辉2,杨正汉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致病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异常沉积的代谢综合征,是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与过度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等紧密相关。早期肝脏脂肪变性可以逆转,早诊治可以阻断不良结局,因此,临床上亟须一种高效的脂肪定量方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进行准确诊断和分型。
基于化学位移成像的三维多回波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CSE-MRI)是一种无创评估脂肪含量的新技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可以作为肝脏脂肪定量的生物标志物。基于单一设备测得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在单中心及多中心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在临床实践中,CSE-MRI通常在不同的MR系统中进行,特别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预测和治疗后随访时,同一名患者不能每次均在同一台MR设备上进行检查,因此有必要验证同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在不同MR系统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目前对于跨中心、跨场强、跨供应商的MRI-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量可重复性的研究较少,且多为体模研究,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不同厂家3.0T MR设备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量可重复性鲜有探讨。
本研究拟采用磁共振T2*校正三维多回波梯度回波脂肪定量序列比较3台不同厂家3.0T MR设备测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一致性。
引用本文
[1]朱文雁,刘朋,杜婧,杨大为,徐辉,杨正汉.3台不同厂家3.0T MR设备测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一致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02):111-115+128.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2.02.00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