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即将迎来华东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联合田禾院士携手推出“华东理工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Matter论坛”。
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理、工、农、医、经、法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近年来在材料科学前沿领域,包括生物医用材料、有机光电材料、新能源材料、可回收聚合物材料等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Matter是Cell Press旗下材料学旗舰刊,作为Cell, Chem和Joule的姊妹刊,Matter发表内容涉及从纳米到宏观,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整个材料科学领域,特别欢迎那些极具创新意义的跨学科研究。
本次论坛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包括两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13位活跃在材料科学领域前沿、有杰出成就的学者。他们将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为拓展未来的研究思路提供指导和建议。
论坛活动将于9月24日在华理逸夫楼举行,同时在线直播,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
直播时间&观看方式
直播时间:2022年9月24日(周六)8:45-17:40
手机端:扫描下方二维码 观看直播
电脑端:使用浏览器打开链接
日程安排
嘉宾简介
唐勇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唐勇,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黄耀曾院士和戴立信院士;1996年至1999年先后在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和Georgetow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分别以第一(2012年)和第三完成人(2002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12年),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是IUPAC国际金属有机化学系列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针对均相催化领域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效率等核心科学问题,应用边臂策略设计金属有机催化剂,发展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区域装载配位基团(边臂)以调控其催化行为的新方法和有机合成新反应。
朱美芳
东华大学
朱美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982年朱美芳考入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1995年至1999年由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与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2004年至2006年兼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至2009年担任东华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复合化、功能化和智能化研究,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项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上海市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项目40余项。在Science, Chem. Rev., Che. Soc. Rev., Adv. Mater., PNA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50余篇,编著《纳米复合纤维材料》、《高性能纤维》等10余部专著(章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0余件,作大会邀请报告100余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上海市科技精英、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奖励和荣誉。
金万勤
南京工业大学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要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的研究。已在Nature、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IChE J.、J. Membr. Sci.、Chem. Soc. Rev.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被引用1.8万多次,H-index为71(截止到2022年2月),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件。共同主编《膜技术手册》,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国际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分离科学领域Underwood奖章,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
担任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编辑(Editor);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Asia-Pacific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Nanomaterials和《膜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担任亚太膜学会(AMS)理事;第九届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2011)科技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10、11)科技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科技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办第四届可持续化工产品与过程工程国际学术会议(SCPPE 2016)、2014年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2014)、第五届国际无机膜研讨会(ISIM2013)。并作大会(Plenary)报告和邀请(Keynote)报告40多次。
王鹏
浙江大学
王鹏,浙江大学化学系求是特聘教授。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太阳能的光电与光化学转换研究,包括:具有奇异光电性能的有机/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光电器件制备与器件物理;界面激发态和载流子动力学;原子/分子尺度微结构。在Chem . Rev.、Nat. Mater.、Joule、JACS、ACIE、iScience、EES、A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共被引用18,000余次。已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9件。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做报告。先后主持/参与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杰青/重点项目(5项)等。兼任Chem. Soc. Rev.和 Energy Environ. Sci.等杂志顾问编委。
丁彬
东华大学
丁彬,东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99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教育工作。2003年获韩国全北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理工学部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期间兼任日本SNT纳米科技会社主任研究员。2007-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在东华大学工作,2014-2018年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现任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米纤维材料的成型理论和结构设计及其在功能服装、国防军工、环境保护、柔性能源、生物医用、食品安全、土工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杜建忠
同济大学
杜建忠,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7),美国化学会《Biomacromolecules》顾问编委(2018),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2018),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会委员(2018),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2020),上海市侨联第十二届常委、同济大学侨联主席兼杨浦区侨联副主席,同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2010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化学系、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6年德国洪堡学者,2010年起任同济大学上海高校教授(东方学者)。
研究领域:以高分子化学合成为基础,开展综合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学、生物医药等学科的前沿学术研究。
郑耿锋
复旦大学
郑耿锋,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与化学系工作。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碳基能源化学催化的研究。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宝钢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教育部拔尖计划优秀导师奖、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Energy等荣誉。兼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副主编、中国侨联青委会委员、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学科导师等。
宁志军
上海科技大学
宁志军,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Tenured)、研究员 。宁志军教授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担任Cell Report Physical Science顾问编委、ACS Materials Letters的Early Career Advisory Board Member、Science Bulletin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青年编委。2017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2015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课题组的研究领域为基于溶液法组装的光电转化材料与器件,针对溶液法组装光电材料与器件中的电荷输运、光吸收与发射等基础问题,从材料设计与合成、纳米结构制备、器件结构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协同新材料的开发以及器件结构构筑来开发高效稳定光电器件,包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等,侧重锡钙钛矿太阳能电和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器两个方面。
刘燕
上海交通大学
刘燕,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分别于2006、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功能多孔框架的设计组装及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围绕功能手性多孔材料的创制,发展了手性功能框架化结晶的新方法,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超分子配位框架、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创建出系列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体系,发现了多孔结构中手性信息传递及表达的一些规律。近五年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Nat. Commun.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研究工作被Synfacts和JACS等选作亮点或专题报道。2015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同年获聘上海市“东方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上海科委“启明星计划”、“扬帆计划”项目等。
朱为宏
华东理工大学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95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在日本筑波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纳米研究所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5年3月,日本筑波大学先进学际研究中心(TARA Center)外国人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级人才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主要从事化学产品工程研究,涉及光敏化学品功能化及产品化。迄今已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Matter、Chem、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近330篇,共被SCI引用超2万次, H指数为77。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6项,其中28项已授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2019年,第一完成人;2007年,第三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2017年,第一完成人;2006年,第三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牡丹奖等。
张志云
华东理工大学
张志云,华东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2007年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本科毕业;2013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到香港浸会大学访学8个月。2013至2018年间,先后到台湾大学化学系和美国Dartmouth College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任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π共轭荧光材料化学。围绕“共轭分子发光构效关系与性能调控”开展研究:运用稳态和瞬态手段,结合理论计算,阐明复杂发光体系的激发态过程;利用化学合成手段,结合超分子策略,实现对复杂体系荧光性质的精准调控,并深入探讨结构与发光性质的构效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ci. China 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
童非
华东理工大学
童非,华东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201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18至2020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担任助理研究员和MURI博士后研究员,2020年11月加入华东理工大学。2021年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曾获2021年上海市扬帆计划项目、2022年上海市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资助。目前主要从事光响应与光功能有机材料、有机分子晶体材料的微纳米可控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有机晶体的可控制备、新型光机械响应分子晶体材料的构筑和有机固体晶态光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Chem. Mater.等各类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英文学术专著2部,相关学术成果曾多次被选为期刊封面和热点文章,同时被Chemistry World、Chemistry Views等多家国际著名学术媒体期刊报道。
吴永真
华东理工大学
吴永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之后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国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杂化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光电功能研究。在Science, Nat. Energy, Matter,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被引用11000余次,H指数45。入选科睿唯安交叉领域2019-2021年全球高被引研究者,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励。先后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资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