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哪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过度死守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偏执一端,如果太过于死板,最后得到的结果反而会物极必反。
就好像用人的道理一样,我们都知道用人其一是看能力,其二是看品德,而品德是人生重要的基础,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用人先用德。
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很多人就会犯另一个错误,那就是过度偏重于德行,而忽略了一个人本身拥有的才能。
当一个人在德行方面锱铢必较,但凡对方有一些错误的地方就抓着不放,最后也因为自己对于品行的过度计较,而错失了他可能会发挥才华的机会。
在《淮南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暇其小故。
意思就是说:所以人有大的美德,不用去过问他的小细节,人有大的荣誉,就不要挑剔小的毛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拿一个人品性之中存在的小问题而去否定他的全部,更不要去过度指责他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在你过度指责对方存在的问题时,那么你不能容纳对方问题的狭隘心理便显现出来,所以你又有比对方高贵到哪里去了呢。
只有能够容纳小的问题,才能够借此成就大的功业,齐桓公与管仲就是很好的例子。
刚开始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两个人争夺王位,公子纠派管仲带兵守在齐桓公回途的路上,打算弄死他。
很不巧,管仲的射箭技术不行,最后齐桓公假装中箭躺在地上逃过一命,并且在公子纠之前早一步回到宫中,顺利登上王位。
而公子纠这边,管仲因为辅佐未能成功,失败之后反而自顾自的逃命,后来被抓起来关在了鲁国。
此时的鲍叔牙作为管仲的朋友,就对齐桓公说:“虽然管仲之前行刺过你,但是你要是想治理国家,成就齐国霸业,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想了一会儿就说,那就听你的吧,于是把管仲从鲁国“骗”了过来。
在齐桓公和管仲以及鲍叔牙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齐国霸业正式拉开帷幕,齐桓公逐步走向霸主的地位。
管仲辅佐公子纠继位没有成功,是因为智谋不够;他临阵脱逃是勇气不够;对捆绑囚禁没有感觉到耻辱,反而背叛曾经的君主,跑到齐桓公手下又当相国,是自己的忠贞气节不够。
综合来看也是一个不忠不勇之人,如果齐桓公过度计较人品,太过于在乎一个人品德的问题,那他绝不会考虑任用管仲,自然也没有以后平定天下的机会。
而从管仲本身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刚开始太过于在意面子,羞耻心太强,不考虑自身安危而寻死,也不会有功成名就的机会,更没有名留青史的光荣。
二、
所以说,任何一个好的规则都不能过度死守,我们不能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但是在与人相处、用人的时候,也不能过度计较他人品德,因为一些小小的性格缺陷就忽略一个人存在的真正价值。
孟尝君真心爱士,诚信用人,招揽了门客三千多人,一时之间有倾天下之士的美名,他对于门下宾客热情接纳,从不挑拣,没有亲疏之分,一律给予相同优厚的待遇。
就拿冯谖来说,冯谖在孟尝君手下做门客的时候,整天挑三拣四,不是说待遇不好,就是嫌弃孟尝君对他家人不够厚道。
别人看了都在笑话他,但是孟尝君却没有计较冯谖的问题,而是给予相应的优待,满足了冯谖的预期。
最后冯谖为孟尝君买义,并且献出了“狡兔三窟”的保身之法,不仅让孟尝君受到薛地百姓的前呼后拥,最后还让孟尝君得以高枕无忧。
《素书》之中说:以过弃功者损。
因为小的过失就忽略别人的功劳,是会遭受损失的,更何况因为别人小的品性问题就忽略别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呢,岂不是成了损失整个人的罪魁祸首吗。
人可以对自己严格一点,但是对于别人一定要足够宽容,在对方没有触碰底线的基础上,允许对方存在品行瑕疵,而不要拿自己的道德洁癖观去要求任何一个人,这样的宽容才是与人相处最正确的态度。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