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世界中国学正在打开“未来之门”

世界中国学正在打开“未来之门”

世界中国学正在打开“未来之门”比如墨菲教授提出,过去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以英语为主,而未来的中国学研究应当是面向世界的多语种研究,以体现交流互鉴的公平与理性,不仅基于英语或者汉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参考消息》11月30日刊发文章《世界中国学正在打开“未来之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侧记》。文章内容如下:

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与世界究竟呈现怎样的关系?如何去看待这一关系?几个世纪来,试图回答“中国与世界之问”的全球学者日积月累,形成了世界中国学。他们留下了大批学术成果,直到最近十年又逐步实现代际传承、迈向观念叠进。而今,世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中国学的研究与发展也面临一个新起点。

规模空前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11月24日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代表与会。通过一场主论坛和四场平行分论坛,中外学者各抒己见,探讨“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富有创见的分析与展望。

中国学_学中国舞还是爵士舞好_学中国舞考级有什么好处

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辛梦晨 摄)

与会者认为,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应把中华文明放到全球视域中考察,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探讨,从尊重文明多样性、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为不同文明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新思路新启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

全球框架中观察中国

一百位学者眼中,或许有“一百个中国”。在72岁的加拿大著名历史学教授卜正民看来,中国与世界发生“融通”的关键节点,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到来。“以此为视角,作为一个开端,大大提前于过去一些汉学家的分析。”他对记者说。

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卜正民与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马凯硕一同荣获2023中国学贡献奖。

这一奖项创设于2010年,旨在推动海外中国学的发展,致敬为中国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著有《邓小平时代》等作品的傅高义也曾获此殊荣。

卜正民和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史哲研究界颇具人气。他领衔主编的一套六卷本《哈佛中国史》颇受读者欢迎。“他的学术贡献更多在于对明代历史、社会及文化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与卜正民结交多年。周武认为,卜正民可谓当代世界中国学的代表性人物,也是西方学术界最擅长讲“中国故事”的学者之一。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卜正民回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的原因,起初是对佛教传播感兴趣。后来,他于20世纪70年代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求学。在中国教授们的辅导下,他开始意识到“明代中国并非孤立存在,是当时具有全球性的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认知,卜正民走上了中国学研究之路,“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大的、超越其本身的全球框架中开展研究”。

当然,卜正民的研究也有局限性。有文献记载的、外延更加宽泛的“中国学研究”或可追溯到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的时代,彼时外国探险家们已开始接触和感知中国。但卜正民提出并始终坚持的世界中国学研究路径得到了更广泛的赞同,那就是“要将中国视为世界一员去认识,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他认为,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增强相互间的认知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

长期致力于中国新农村及“打工族”研究的牛津大学教授雷切尔·墨菲与卜正民观点相近。她的研究方法更加实证,通过深入中国乡村开展社会调查来把握中国的时代脉动。早期受到费孝通等中国著名学者的方法论影响,在她看来,“只有走到中国人中间去,与他们相处,甚至和他们及他们的家庭交朋友,长期关注中国,才能认识和理解中国”。

因为深入中国,墨菲教授还有了一个中文昵称叫“瑞雪”。她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不断崛起,中国学在更广泛区域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更多学者专注于研究中国,恰恰是希望“鉴往知来”,这是人类的共同需求。

立足中国,思考世界

“中国学不仅在我的国家受到重视,在其他很多非洲国家也受到重视。这不是哪个国家或地区重视中国,而是说大家都认为,必须去了解中国、懂得中国。因为你可以从中国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上月在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本月又到上海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学研究不仅关乎历史,更关乎当今世界,是与当今世界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我而言,加深中国学的研究,介绍中国学到非洲,令我掌握了新的观点和方法。关键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给了我们新的自信,这有别于过去单一倾向的西方模式,从而拓宽了我们的思维。中国学仿佛变成了一个新的‘工具’,我们掌握这个‘工具’,可以进一步与世界融合。新的视野和观点有助于非洲各国进一步和谐共处、合作共赢,进而拥抱世界。”奥努纳伊朱说。

学中国舞还是爵士舞好_学中国舞考级有什么好处_中国学

11月24日,论坛嘉宾在聆听演讲。(辛梦晨 摄)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与奥努纳伊朱的视角相近,从“经世致用”的角度,与会中外人士尝试进一步解读深化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具有的非凡现实意义。

多位与会者提及,非洲迫切需要文明对话,对从中国学中汲取中国经验和精神养分也十分迫切,这都是中国学近年来在非洲繁荣的原因。

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通过一段视频致辞表示,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他说:“非洲中国学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中国学发展值得关注的‘版图’。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中国学的重要力量,涌现出更多学习中文的群体以及更多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学者。”

据了解,这种“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的主张,在学术界始于日本著名学者沟口雄三的论著《作为方法的中国》。他生前一直主张,“以中国为方法”来解构日本知识界乃至日本社会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坚持要跳出“西方中心论”,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多元格局和多样性的世界”。

在本次大会上,墨菲教授等也反复强调了类似观点,要破除海外中国学过去司空见惯的“西方中心论”,同时也不要盲目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因为这些都是“一元论”的想象。与会者提及,当前更加需要真正立足于中国经验,从中国自身历史逻辑、思考方法和感受方式出发,去思考和理解中国,并通过中国认识世界,彰显中国学研究的世界意义。

学术“共同体”促进对话

“我们需要一个学术‘共同体’,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中国学研究,正在变成一个极佳的平台,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会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相关人士提出这样的看法。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致辞中介绍,经中国政府批准,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正式成立,中国社科院是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发起方和业务主管单位。

联合会是由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国学研究机构及学者专家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非政府间的国际性社会团体。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经过前期筹备,联合会目前拥有73个创始会员,会员来自29个国家的大学、智库和科研机构,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总部设在北京。

“今后,各国学者将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持续开展对话、交流,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新的起点,相信将推动世界中国学走向纵深。”奥努纳伊朱说。

当下,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有专家指出,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越能理解中国所倡导的“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崇尚“集思广益”“合则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坚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意义。

2023年早些时候,中方正式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通过一系列务实行动积极践行。在西班牙知华讲堂副主席维克托·科尔蒂索看来,只有不同文明携起手来,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才能找到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的路径。

“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看,中国学研究可以推动中外文化的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国用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所展现的独特智慧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学习。”科尔蒂索说。

与科尔蒂索观点类似,来自欧美的多位中国学专家均表示,“文明的平等对话和更客观的文明史研究,要避免单一语种偏好和单向度的思维”。

比如墨菲教授提出,过去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以英语为主,而未来的中国学研究应当是面向世界的多语种研究,以体现交流互鉴的公平与理性,不仅基于英语或者汉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中发展壮大世界中国学。

文明互鉴孕育进步力量

“据我所知,今天的中国正试图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把源自孔子、孙子等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中产生的新思想相结合。”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在大会上说,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不仅是针对物质文化方面的前瞻,更多的是在道德和精神层面提出更高追求。

通过互联网直播关注本次大会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可对记者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进步之力。世界中国学研究是一个知识库,也是一个样本库,它与针对其他国家的国别学研究一道,可以为人类提供鉴往知来的本领和力量。”

她认为,不同文明并存是互鉴的基础,不同文明融通是互鉴的手段,不同文明互鉴也孕育着进步的力量,从与会中外专家观点中可以看到,深化世界中国学研究必将对今后的文明交流互鉴起到推动作用。

“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分论坛上发表观点,认为中国学源自古老文明,同时又是“未来之学”。特别是在当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区域性不稳定因素抬升的背景下,更需要经济体之间、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理性交流互鉴,首先就应表现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而中国学的蓬勃发展也直接表明,“中国智慧”对世界迈向和平、繁荣、可持续的未来具有可借鉴性。

据上海社科院介绍,大会期间还有来自20个国家的21名青年中国学研究者代表参与各场次论坛。会后,他们还将继续与中国专家开展为期数周的专题交流研讨。其中不少青年学者来自“全球南方”,在中国学领域已颇有建树。

“这次会议为世界中国学的未来指明方向,凝练出一系列关键词和一个较为明晰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框架。对各国研究者而言,未来的研究路径将更加清晰。”奥努纳伊朱说。

上一篇: 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13—20世纪前半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下一篇: 2024年6月国开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形考及学习行为表现试题及答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