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韩国人汉语典型语法偏误分析

韩国人汉语典型语法偏误分析

韩国人汉语典型语法偏误分析提要:通过把韩国人学习汉语中出现的典型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错序三大类,来分析每种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指导教学。

韩国人汉语典型语法偏误分析

Title: Analyse Chinese Typical Grammer Mistakes Of Korean

提要:通过把韩国人学习汉语中出现的典型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错序三大类,来分析每种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指导教学。

Summary: I divided the Chinese typical grammer mistakes of Korean into three kinds. I want to analyse the reasons of the mistakes, in order to guide teaching.

关键词:遗漏、误加、错序、分析原因

Key words: omit,add,mistakes of order,analyse reason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韩国。韩国从60年代起推进产业化,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跨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韩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开始被中国人所重视。1992年8月中国与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十几年来,中韩关系迅速发展,中韩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韩国的大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第二外语由法语和日语改为汉语,汉语和中国文化专业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英语、日语和日本文化专业。“汉语热”正在不断升温。现在很多韩国人认为只懂英语是不够的,还要会汉语,学好汉语会让自己今后更具竞争力。与此同时,来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也越来越多。

汉语和韩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一种是象形文字,一种是拼音文字;韩语属于粘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所以其语法差别也很大。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有很多是带有普遍性的,有的是由于母语干扰,有的是由于过度泛化。本文想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韩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我的做法是,把直接搜集到的初学汉语的韩国学生的语法错误仿照鲁健骥先生的《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分为遗漏、误加、错序三大类。鲁先生在那篇文章中列举的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各种偏误,我在本文中则选取韩国学生容易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的偏误来分析。这里说的语法偏误主要不是讲的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而是指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在使用上的偏误。希望通过这些偏误分析,对针对韩国学生的教学工作有一些帮助作用。

一、 遗漏偏误

1、状语或补语中的介词常常遗漏。

(1)我们想[在]这里照相。

(2)第一场比赛[在]紧张的气氛中开始了。

(3)[在]我们韩国人的心中永远地留下来的一句话。

(4)他真的[用]我没想到的口气问我“是真的吗?”

(5)[在]他的帮助下,现在我能听懂语文课。

(6)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坐[在]了电视前边。

出现这种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干扰。因为在韩语中,凡是介宾词组,语序都是宾语+介词。所以韩国学生就很容易写出宾语,而介词处在后面,就人的思维习惯来讲也容易被忽略。所以在学生还没有养成汉语的语言习惯的时候,常常受已有习惯影响,出现这样的偏误。

2、序数词“第”常常被遗漏。

(1)晚会从[第]6节课开始了。

(2)虽然[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对他的印象不好。

出现这种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干扰。在韩语中,有两种表示数量的数词,一种是固有词,另一种是汉字词,根据后面使用的量词的种类,选择使用固有词和汉字词。固有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通常表示数量,汉字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通常表示序数意义。有的量词既可以和汉字词连用,也可以和固有词连用。比如“月”这个词,在和汉字词连用的时候表示序数意义“月份”,在和固有词连用的时候表示数量“几个月”。所以说,在韩语中是没有与汉语“第”对应的序数词的,要表示序数意义,只能通过选择数词来表示。所以,韩国学生在学汉语的时候就很容易把这个“第”丢掉。

3、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趋向补语常常被遗漏。

1)我们高兴地跳[起来]了。

2)我很着急地背[起]书包离开家了。

出现这种偏误一个是由于学生想表达这样一种带有方向的动作的时候,还没有学习趋向补语这个语法点,或是学习了但是还没有掌握,所以就出现了这个偏误。

(2) 某些动词的结果补语词组,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1)到了宿舍门口,我听[到]了奇怪的声音。

2)我们到香山后,看[到]了香山的风景。

3)我来到这个班级,学了很多东西,见[到]了很多朋友。

4)他变[成]了这样奇怪的孩子

出现这种偏误主要是因为韩语在表示完成时态的时候是通过把动词变形,加上一个词尾来实现的,而汉语中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如果要表示一种完成的动作,就要在动词后面加上一个“到”字作为补语,所以学生就容易忽略这个字,造成偏误。

(3) 一些虚词,如句中和句尾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

1)啊!太漂亮[了]!

2)我们一直到12点,上[了]五节课。

3)后人也可以看出来,西施是真[的]美丽。

4)我看到她就想起来在韩国的我[的]亲奶奶。

这主要是由于人的思维过程中,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没有想到次要成分,所以就遗漏了没有实在意义,而只是在语法上起一定作用的这些虚词。

4、 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我猜想他是否[是]和父母走散的一个纨绔。

(2)有一位奶奶像[抱]亲孙子一样温暖地抱住他。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种结构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虽然想到了用这种结构,但是不知道正确的用法,所以主要的词语“是否、像”用到了,但是其他词语遗漏了,意思没表达清楚,出现偏误。

二、 误加偏误

1、介词“对”“跟”的误加。

(1)我对韩国队很感动了。

(2)我介绍一下对我很高兴的一件事情。

(3)有一天,她对我问过,我怎么不回国。

(4)对世界杯开幕的热烈地欢庆。

(5)对工资和主要家务方面的事情我们谈起来了。

出现这种偏误主要是因为过度泛化汉语词语中的某些使用规则。学生在学习“对”作为介词的用法的时候,知道了“对”可以指出动作行为的目标,比如“他对我笑了笑。”,所以在学生想要表达某人对某件事怎么样的时候就套用这种用法,出现了(1)(2)(3)这样的句子,但是学生不知道“感动、高兴、问”这样的动词的使用规则,在这样一些动词的句子中是没有必要使用“对”的。其实句子可以很简单地写成“韩国队感动了我。我介绍一下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情。有一天,她问过我,我怎么不回国。”

学生还学习了“对”作为介词时,用来引进动作支配的对象,比如“对学习不好的同学我们应该帮助。”所以学生在想表达动宾关系的时候就都套用这种格式,出现了(4)(5)这样的句子,但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对”引进动作支配的对象,其实有一种强调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的动宾关系是没有必要用“对”的。其实这两个句子也可以简单地写成“热烈地欢庆世界杯开幕。我们谈起来了工资和主要家务方面的事情。”

这5个句子的偏误是由于对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过度泛化造成的。

(6)他跟我问了好几次了。

(7)我跟父母告诉了我们的对话。

和上面的(4)(5)句中的“对”一样,这两个句子中的“跟”的用法也同样被泛化了。“跟”在充当介词时,引进了动作的对象,但后面有“问、告诉”这样的动词,显然是不合适的。其实这个句子可以很简单地写成“他问了我好几次了。我告诉了父母我们的对话。”

2、“了”的误加。

(1)那天我们都互相帮助[了]。(注:[]中的成分是误加的,下同)

(2)那时候我听不懂[了],所以心里更担心了。

(3)这天真有意思[了]。

(4)我回到学校以后没吃饭,因为我吃惊[了]。

(5)我去[了]买票了。

(6)我已经来[了]北京两年了。

(7)但是我们想[了]现在是上半场,所以韩国队还有机会。

(8)我告诉他[了]我是HSK六级。

(9)虽然那天没有下雪[了]

“了”是一个带有语法标志性质的词尾,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标志,使用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韩国学生常常把它看成一个完全的语法标志,并且把它与韩语中的过去时态等同起来,这样造成误加偏误。(1)(2)(3)(4)句中只陈述了一种情况、状态和心情,是不可以用“了”的。(5)句是一个连动词组,前一个“了”是误加的。(6)句中“来”带的宾语后面还带时间补语,这种情况下,“来”的后面就不能有“了”。(7)句中“想”带的宾语是一个句子,这时“想”后面就不能有“了”。(8)句中有双宾语,第二个宾语也是一个句子,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宾语后面也不能有“了”。(9)句中有否定词“没有”一般不再用“了”,但如果时间补语前置,比如“我已经三天没有睡觉了。”表示强调作用,也可以有“了”。

其实“了”是一个语法难点,如果没有完全了解“了”的性质和用法,过度泛化了“了”的使用规则,都会造成误加的偏误。

3、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不能再用“是”。

(1)朋友们都[是]很善良。

(2)从头到脚都[是]很脏。

(3)我[是]十二岁。

出现这种偏误一方面是受母语影响。在韩语中,这两种谓语句里都有与“是”对应的动词,所以学生一一对应地翻译过来就会有“是”。另一方面,“我是××。我是韩国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种简单的陈述句句型一般是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最早学习的几种句式之一。在初学阶段,教师往往采用高复现的方式,采用重复、替换等机械操练方法来强化这个句型,所以这些简单的句型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学生再学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时,就很容易套用以往记忆深刻的句型结构,在句中加入了“是”,出现误加偏误。

三、错序偏误

1、在没有宾语的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常常颠倒。

(1)6月19日,开始了韩国对法国的足球比赛。

(2)2006年在德国开幕了世界杯。

(3)终于来了我们的班主任。

(4)过了一周,终于出来了去旅游的名单。

(5)他受伤了头。

(6)这句话听了以后,我心里很感动。

出现这种偏误主要由于过度泛化汉语语序规则的结果。由于韩语的语序和汉语的语序差别很大:汉语主要句型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韩语是 “主语 + 宾语 (状语) + 谓语”。在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学生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老师也有意识地强化这一点,所以这条规则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每次造句或作文的时候,这条规则都会历历在目。所以学生每次会主动地把韩语语序的“我苹果吃。我学校来。”变成“我吃苹果。我来学校。”这样慢慢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习惯——把动词放在名词宾语的前面。这对于动宾关系的句子是完全正确的,而对于主谓关系的词组,就容易造成谓语和主语关系的颠倒。有时候主谓关系写成动宾关系,有时候动宾关系写成主谓关系,比如(6)句中的状语,动宾关系就写成了主谓关系。尤其在没有宾语的句子中,学生很容易把主语当成了宾语,把原本的“主语+谓语”,错写成了“谓语+主语”。所以,就出现了(1)-(4)句的错序偏误。

(5)句中也是因为学生僵化地套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型结构,但是不知道或是忽略了“受伤”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所以把“他的头受伤了。”写成了“他受伤了头。”

2、连动关系中宾语的位置

(1)我们一起去玩儿了五道口。

(2)有的人上去讲台上跳舞。

(3)然后带[我]去老师的家照顾我了。

连动词组中如果有宾语,正确的语序是“V.+宾语+V.”。但是学生往往写成“V. +V. +宾语”,这主要还是由于过度泛化汉语语序规则的结果。学生在安排动词和宾语的时候,总是刻意地想扭转韩语中“主语 + 宾语 (状语) + 谓语”的句型结构,把动词统统放在宾语的前面,所以就出现了上面这种错序偏误。

四、思考

以上所举出的偏误例句是本人在教学中搜集到的,在学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带有典型性的偏误。通过分析这些偏误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从学生的学习策略上看,语法偏误主要有两大来源,一个是母语干扰,一个是已经学习过了但是还没有完全掌握的语法现象的干扰;从教学方面看,讲解与训练的失误是造成语法偏误的主要原因。这些在鲁健骥先生的《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文中已经有了很多论述,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现在来我国留学的韩国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很多都是在各个中学里学习汉语。有条件的中学成立了专门的国际部,没有条件的就索性把学生插在中国学生的班里一起上课。即使是单组班的韩国学生,授课的教师也多是未受过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专业训练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对学生的母语——韩语的特点不甚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也不甚了解,但是他们对中学语文教学非常熟悉,所以他们往往套用已有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而缺乏针对韩国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疏漏。

总之,要想提高韩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在很多方面我们还要认真地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① 鲁健骥《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②《中国人争看韩剧 韩国人争学汉语》 金羊网

③ 朴昌根 《韩语及其文字的特点》

上一篇: 评韩国战争片《向着炮火》题材别具一格,韩学生军焉能击败朝鲜正规军
下一篇: 米仓国小校长吴望如与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互赠礼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