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复兴大任

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复兴大任

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复兴大任心怀“国之大者” 担当复兴大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试点工作见闻。2019年年底,中宣部组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心怀“国之大者” 担当复兴大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试点工作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冀文亚 王琎

时代大潮浩荡向前。变局中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形成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需要一大批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高素质跨文化传播人才。

2019年年底,中宣部组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以下简称“三进”)试点工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启动。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怎样?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中期调研评估组,走访了3所试点高校。

把握“时”与“势”:新时代呼唤高素质跨文化传播人才

“你眼中的中国就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吗?”在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鉴赏课上,学生们观看国外误读中国的系列视频后唏嘘不已,胡业爽老师趁势引导学生们思考:“无论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还是打破美西方话语垄断,都迫切需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人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民族复兴,人才为要。

从新中国初建时的“以俄为师”,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走出国门探究异邦之长,外语人才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历史行进到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拨开迷雾,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离不开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家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跨文化传播人才。

伟大思想领航定向,大国教育固根铸魂。

在国内不断掀起学习热潮,在全球圈粉无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航定向之作,蕴藏着当代中国发展密码和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是培养高素质跨文化传播人才最好的智慧滋养。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必须坚守国家立场,体现价值引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师张帆看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作为中国政治话语外译的范本,是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外语教材的丰富思想宝库。”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指出,“目前,既了解我国国情又善于运用语言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明显不足。通过‘三进’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著作蕴含的丰富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打底塑形,夯实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相契合。”

统合“道”与“术”: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

制定“三进”特色创新教改项目、组建“三进”师资团队、修改教学大纲、修订培养方案、编写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组织集体备课……一年多来,“三进”试点工作火热开展。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786门专业课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纳入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阅读材料中,建立精读、听说、写作、口译、笔译等全链条课程集群,打造了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工作管理体系。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组织相关培训研讨46场,参与骨干教师超800人次,研发涵盖约30个语种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平台,建构起多语种课程思政体系。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改实验班新开6门课程,研究生新开2门课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全面融入本科各语种30多门翻译类课程大纲、教案等,努力打造“1332嵌入式融合型”特色模式。

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与卓有成效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3所试点高校,变化的不仅是教学顶层设计,还有教师们的思想观念。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读原著、学原文中发现了新天地,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是“三进”试点高校教师们一年多来的最大收获。

“外语教学长期依赖国外教材,对世情了解多、对国情知之少。‘三进’试点工作让教师们更加自觉引导学生用中国视角看待中国、观察世界,这是外语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戴桂菊看来,新时代外语教学,既要重视传授专业外语知识之“术”,更要讲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蕴含的理论、理念之“道”。这逐渐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入“道”、悟“道”、弘“道”,成为3所试点高校的独特景观。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入“道”。“依据教学内容,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专题等方式嵌入教学过程,有效破解了困扰外语学科融入哪些思政元素的难题。”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马平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三进’课程,同学们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打湿—浸润—升华’的过程,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这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实现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拓展,引导学生悟“道”。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院长常福良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不囿于专业教材,教学方式不是单向输入,而是结合国内外热点话题,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找选题,不仅“讲知识”,更重视“悟原理”,使同学们了解历史和国情,站稳中国立场,提升思辨能力。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话语转化,引导学生弘“道”。《别把口罩变成政治,共同面对危机的各国相互“依赖”也是一种拯救》……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汲取智慧,主动参与国际交锋,在德国《国际政治与社会》杂志、葡萄牙《公众报》等海外媒体发声。该校高级翻译学院教师王育伟,在海外社交媒体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与美国学者展开论战、据理力争,最终使对方撤下不实帖文。

“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特点,回答好‘怎么培养人’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三进”工作为外语类院校立德树人、培育一流外语人才开辟了有效途径。

实现“知”与“行”:让世界听见并听清中国声音

改变在细节之深处,成长在润物无声中。

“我原本以为‘三进’课程很高大上,通过学习发现也很接地气——课程不仅有意义,还很有意思。”四川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学生段煜敏说,现在同学们在林荫道上背诵总书记重要讲话译文,已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三进’教学不仅教给我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坚定了我今后从事跨文化传播工作的职业选择。”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三进”多语种笔译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葡萄牙语专业研究生安宇增强了专业自信。

“加深了对中国国情、中国道路的认识”“养成了主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时政新闻的习惯”“提升了中国政治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这是参与“三进”相关课程的学生们的心声。

“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课程建设是知识教育的需要,也是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长远大计。”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邹渝表示,“三进”工作为外语类院校课程思政特色化改革提供了思路,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启发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去年,在黎巴嫩交流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学生王宇,用阿拉伯语录制的“反歧视、反偏见”视频,走红阿拉伯国家。面对有的人对中国的一些偏见,他主动发声,呼吁停止无端指责,团结应对疫情,视频观看量超过50万。

在3所试点高校,像王宇这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利用外语优势向世界宣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学生还有很多。“三进”工作给他们以话语为剑、化思想为刃的能力和担当。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用外语讲述中国”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正有序开展。这是一个旨在提升学生对外话语能力的专题项目。“阿拉伯人眼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一带一路’视域下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推广的路径调研”等专题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展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全貌相结合,把“我们想讲的”与“受众想听的”相统一,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们用对象国语言,向对象国民众讲述中国故事。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工作坊”举办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等模拟课堂,成为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对外话语能力的实践平台。“模拟活动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政治话语的了解和掌握,为将来在国际舞台上正确解读国家政策、传播中国理念奠定了基础。”参加模拟实践的学生们纷纷表示。

讲好中国故事,要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外国留学生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使者”,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来中国以前,我一直好奇中国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来自加纳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秦磊说,“在‘当代中国专题’课程中,我找到了答案,五年规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使中国的发展更具稳定性前瞻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的“当代中国专题”课程,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选材,向学生们讲授反映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讲授这门课程的鹿钦佞老师认为:“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留学生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国,建立起对中国的清晰认知,他们会成为中国真正的朋友,也会如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三进’工作是我国现阶段外语教育深化改革的灵魂工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彰显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培养服务国家发展高层次外语人才的有益探索。”通过听取专题汇报、观摩示范公开课、参加师生座谈等全方位多视角的调研评估,专家们得出一致结论。

在全球目光看向东方、聚焦中国的今天,成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是新时代赋予外语专业学子的重要使命。

重任在肩,砥砺前行。这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一代应有的样子。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7日01版)

上一篇: 国学书院渐热:成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下一篇: 浅谈国学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