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提纲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提纲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提纲国学的概念与入门提纲.doc,国学的概念与入门 一、含混的“国学”:国学热、国学乱 (一)形形色色的“国学” 各色国学大师、老师、专家,如易经教育老师杨德武,国学企管专家谭小芳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一、含混的“国学”:国学热、国学乱(一)形形色色的“国学”各色国学大师、老师、专家,如易经教育老师杨德武,国学企管专家谭小芳,国学应用专家翟鸿燊,国学教育老师邓卫东,国学企管专家乾泉,国学教育专家徐闯。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国学教育”的提出。在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二)学术界的各种说法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百度百科之定义: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季羡林之大国学概念及其衍生。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时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二、“国学”及其产生的背景:中国的三次国学热,第一次是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倡导国学、国粹、国故,应者云集。第二次是1920年代初至1930年代末,有梁启超、章太炎等殿军人物,亦有五四以来的新锐如胡适、汤用彤、吴宓等人。

第三次是19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学问题的讨论渐盛,与此相适应,古籍的整理、翻印和今人研究国学之名著的翻印亦推波助澜。三、国学入门之繁难国学大师不完全名单: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贾谊,董仲舒,王充,桓谭,向秀,嵇康,钟会,葛洪,慧远,僧肇,慧能,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南怀瑾、叶曼、查良镛、钱锺书、梁漱溟、柯若伟、刘俊环、董子竹、周汝昌等等。两本关于国学之近著目录其一,朱维焕《国学入门》第一章绪论(共四节):国学之名义;国学之范围;典籍之刊印;藏书之灾厄第二章考据之学(共九节):目录学;图书馆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第三章词章之学(共五节):诗学;词学;曲学;文章学;小说学第四章义理之学(共七节):先秦哲学;先秦子学;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附清代考据学第五章附:历史之学(共六节):概说;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制史;学术史其二,刘兆祐、江弘毅等著《国学导读》。

第一篇概说第一章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第二章研治国学的方法(共四节)熟读基本要籍;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善用工具书第三章研治国学的资料;图书资料;非图书资料第四章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第二篇经部第一章概说第二至十章《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第三篇史部第一章概说:史的意义;史的分类;史家的“四长”第二章纪传:纪传的由来;纪传的体例;纪传体的史书第三章编年:编年的由来;编年体的史书第四章纪事本末:纪事本末的由来;纪事本末体的重要史书第五章政书:政书的由来;政书的史书第六章国别体史书第七章史评与史论第四篇子部第五篇集部四、最低限度的国学入门书目及其提要易经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老子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尚书《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左氏春秋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其作《传》之由,则刘知几“躬为国史”之言,最为确论。《疏》称大事书於策者,《经》之所书。小事书於简者,《传》之所载。……其文体皆与《经》合。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今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诗经《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论语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

上一篇: 了解什么是国学,孩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
下一篇: 在线高中课程:申请美国名校新利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