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美国“影子学习”启示录

美国“影子学习”启示录

美国“影子学习”启示录与美国学生一起上中文课从1月30日到2月18日,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组织39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度过了难忘的半个月。跟随拍档进行“影子学习”,在高中和大学里上课

与美国学生一起上中文课

从1月30日到2月18日,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组织39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度过了难忘的半个月。跟随拍档进行“影子学习”,在高中和大学里上课,十几天的异国生活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而带队老师,也从孩子们的生活点滴中看到了中美学生的不同。

学生:陈莎莎

在洛杉矶约巴琳达高中,老师给每个中国学生搭配了一个“拍档”。39名中国孩子要分散到各个班级,像影子一样跟着自己的“拍档”,感受他们的学习生活。

莎莎的拍档是一个高一年级的美国男孩瑞恩。瑞恩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还选修了中文课,已经学习了两年。莎莎跟着瑞恩上了英语、生物、化学和中文课。

教室没有讲台

第一节课是英语,自认为英文水平不高的我有点忐忑,瑞恩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一进教室就用中文对我说:没关系,有我呢。我紧张的心情立即放松了。

我的第一个发现是美国的教室布置跟中国很不同。教室的墙壁上很随意地贴着同学们自己的作品。即使是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也不会是一张简单的表格,总有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元素,比如配图或者装饰边框。每件小作品都很独特,能看出大家在做的时候非常用心,从这些墙上的作品就能看出大家是真心喜欢这些课程。

我不禁想起自己班级的黑板报,虽然也做得很花哨,但每次板报都是老师像布置作业一样定出一个主题,学生按主题要求做,总是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高高兴兴地完成。

美国的教室很少有讲台,有的教室里是一张大圆桌,上课就像开圆桌会议,老师也跟大家一起围成一圈坐着;有的教室里没有桌子,但所有的椅子右侧都带一块写字板,便于学生书写;也有的教室像中国学校一样是每人一桌一椅,但老师会随着课程需要,让学生挪动桌椅改变座位的位置。老师总是融入到学生中间,他们常说的话是“我跟大家一起学习”。这种教室格局也让学生感觉跟老师是平等的。

学习是自己的事

在我走进英语课教室的时候,老师发现了我这个“新同学”,他跟我问好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在之后的几天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美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很明确这一点:学习是自己的事,它不是父母或老师交给你的任务。从瑞恩身上,我更清楚地明白,什么叫做“自己的事”。他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也正因为喜欢,所以他学得特别努力。比如他选修的中文,其实这门课并不算学分,但是他已经坚持学习了两年,并且还在课余时间主动和校内的台湾学生交流。在接待我的时候,他努力用中文表达,即使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也要蹦词儿跟我对话,而我通过这样的方式也确实能理解他的意思。我想,同样是学习外语,我学习两年英语的时候,绝对达不到他这样的水平。

我发现美国学生从小就在学习“自己做主”,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己喜欢的运动、自己喜欢的社团。而中国学生却从小“被安排”,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学习。这两种方式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美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所学的东西,所以学得很主动。而中国学生总认为学习是个任务,越学越没乐趣。更糟糕的是,最后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了。

讨论是主要形式

瑞恩是高一学生,但是他的数学课上却有高三的学生。因为在美国,学生上课不是按年级分班,而是按能力水平分班。水平相同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不论你是哪个年级的。所以在不同的课堂,你会遇到不同的同学,而不是一个班的同学从早到晚在一起上同样的课,这一点跟中国很不同。

跟着瑞恩上了一天的课,我发现美国一大半课程都是用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老师总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大家讲述自己的看法。学生不能只听不说,讨论的过程中既可以分享别人的观点,又能受到别人的启发。这种方式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想偷懒都不容易。因为大家都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坐在小组里什么都不说,反而不好意思。

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语言培训。在课堂上,我也亲身体会到了分组讨论的学习效果。有一堂课是讲美国宗教文化,老师先放映了一段电影视频:一群村民讨论谁是女巫。看完视频后,老师让大家进行角色扮演,我要扮演女巫,没有规定台词,大家都是临场发挥,不仅要编自己的台词,还要有肢体动作表演。这堂课让我印象深刻,我在表演时披头散发地为自己申辩,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接触过“witch”(女巫)这个单词,但是那次课程之后,这个词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老师:贾文娟

带着39个孩子去游学,既当翻译又当领队,贾文娟老师一路感触颇多。对美国的教育,她发现了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内容。而从孩子们的生活细节中,她也看到了两国的差距。

教育无处不在

在约巴琳达高中,午休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场学生组织的街舞表演,这次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募捐善款。整个活动从策划组织到海报设计制作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的,而这次募捐也是学校“领导力课程”的一部分。在美国的校园,总能感觉到,教育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活中无处不在。

学校设有专门的“选课辅导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进行升学甚至职业规划。学业成绩绝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美国的学校负责人在做介绍的时候,不会炫耀有多少学生进了重点大学,而总是喜欢谈论“我们的球队获得比赛优胜了!”他们认为身体素质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在下午放学后都要选择参加一两个体育项目。约巴琳达高中还规定,学生必须每学期完成40小时的社区服务才能毕业。学校会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名单,上面列出许多公益组织的联系方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而这些社区工作,在学生申请大学的时候,也是高校所看重的要素。

“守规则”和“从众”

很多人觉得,美国孩子会很自由散漫,但实际他们的规则意识很强。例如乘坐大巴车,按规定不能把软饮料带到车上喝,不能在车上吃零食。美国学生会严格遵守规则,而中国孩子总会问老师“我不会撒在车上,水和食品可以带上去吃吗?”中国孩子似乎认为,规则都是可以打破的。

我们曾经在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校园里做过一个相同的测试,用来比较两国学生的“从众心理”:让一名学生走在校园里,然后忽然蹲下,做出肚子疼的表现,看旁边经过的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在中国的一所名校,这个测试在半天时间内做了六组,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当假装肚子疼的学生蹲下后,如果后面走来的第一个人上前询问,则其他人也会走过来询问;如果第一个经过的人不理睬,那么后面经过的人也会漠然走开。而在美国校园,后来者的反应却不会受到第一个人的影响。

这也许就是教育方式不同产生的差异:美国学生做事总是自己拿主意,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而中国学生总喜欢先看“别人怎么做”,因为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本报记者李莉J063

栏目主持:李莉

上一篇: 全国首届学青会开幕式11月5日举行 点火仪式将现青春“聚能环”
下一篇: 青少年国学大讲堂走进中山 梁漱溟之孙讲述儒门孔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