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文中用的都是化名。
上周某天下午,二姜闷闷不乐地回到家,连招呼都没打就回了房间。
这很反常。
他性子积极开朗,平时一进门,就喊:我回来啦!妈妈,有吃的吗?
今天是怎么了?
我跟着他来到房间,问他: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吗?
他犹豫了一下,告诉我:妈妈,我今天被生活老师惩罚了。
说实话,听到“惩罚”两字,我心里立马冒出了一丝“啊,又这样了”的烦躁感。
二姜好动,嗓门也大,经常在家和大姜三姜打打闹闹。
我在家里,只管他们兄弟三个,一天天还焦头烂额,老师要管那么多青少年,不得快被逼疯了吗?
想到这,我不由就站在了老师的立场上,问他:那你干了什么?
下面是二姜讲述的故事版本:
我和小罗说话,让他把东西还回来,说的时候,用手握住了他的肩膀。
谁知他一下子炸了,哐哐用拳头打我胸口,后来我们又争吵了几句。
生活老师看见后,罚我和朋友小科明天打扫校园,罚小罗扫厕所。
我一听,“让他把东西还回来”、“把手放在他肩上”,这不妥妥的“威胁”吗?
虽然对方打人不对,但整件事四舍五入,约等于是二姜先动手,也不能怪老师各打50大板。
于是就劝二姜:
你比小罗高半头,也比他强壮。
你想想啊,一个比你高比你壮的人,用手握住你的肩膀,让你还东西,你会不会觉得受到威胁?
下次沟通时,就不要做任何身体接触,只用语言,好吗?
二姜是个听话的孩子,听了我的劝说,想了想点头说:好吧,可他打我打得好疼。
我看他这么“乖巧受教”,心里开心,就笑着给他揉了揉胸膛,问他:现在还疼吗?
二姜扑哧笑了:早都不疼了!
我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
谁知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亲爱的,你听说今天二姜和小科被罚的事吗?我觉得太奇怪了!
短信是小科妈妈发的。
小科是二姜的好朋友,经常一起玩耍、一起被罚。
再加上他家也是兄弟三个,他妈妈和我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三不五时打个电话比下惨,互相安慰一下。
我立刻打电话过去,然后就听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
五月,你知道吧?最近小科和二姜下课爱打乒乓球。
学校的球太少,整天都借不到。
所以小科就从家里带了一套球拍和球,这也是奶奶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今天他俩正打着球,小罗过来捣乱。
小罗先是坐在乒乓球案上,各种言语、鬼脸挑衅,但小科和二姜没理他,继续打球。
小罗就趁他俩不注意,把乒乓球抢了,然后拿着球满校园跑……
二姜和小科去追他要球,二姜跑得比较快,一把捉住了小罗的胳膊,问他要球。
结果小罗情绪失控,先是用胳膊锁二姜脖子,然后用拳头狂打二姜胸前,直到把二姜打倒在地,之后还在他身上锤了好几下,而二姜从头到尾没有还手!
小科看不过去,在旁边大喊“停下”,结果被生活老师看见这一幕,就要罚小科和二姜打扫整个校园……
你知道吧,这个生活老师是老查,就是上次咱们一起给学校写邮件反映过"要求学生午饭必须吃光盘"的那个!
天啊!
这跟二姜给我讲的故事太不一样了!
首先,是小罗先挑起事端,而不是二姜。
其次,二姜是捉住小罗“要他归还东西”,而不是“威胁他要东西”。
而且,听听小科妈妈的描述:
锁脖、拳头狂打、打倒在地、之后又锤了几下、从头到尾没还手!
我的心一下子疼起来了!
二姜是班上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生之一,就因为我整天让他“不要打架”、“和同学和平相处”,学校也要求“不许有暴力行为”……
竟生生被养成了“空有一把力气,却丝毫不敢反抗”的性子!
而且生活老师怎么回事?
不是“暴力零容忍”吗?
小罗都这么暴力了,怎么三个孩子一起受同样的罚?
规则在哪里,公平又在哪里?
火真是嗖嗖就上了头……
小科妈妈和我挂电话后,分头开始给老师写邮件。
小科的妈妈是“主力”。
一是小科什么都没做,在“被罚”这件事上,他比二姜更冤枉。
二是她精力过人,不仅自己带刚上幼儿园的老三,还担任了小科和弟弟班上的家长代表,认识学校所有相关负责人,所以她写信时,把他们都放在了CC。
我是“辅助”,收件人只写了班主任,但洋洋洒洒一大篇,把事情的缘由写得非常清楚,光二姜被打的场景就写了一整段,争取做到“详细生动”、“诚恳客观”。
然后提出两个疑问:
1,我们一直教育二姜“不能使用暴力”,“和同学和平相处”。
小罗以前就经常故意打扰二姜和朋友玩耍,我们一直都让二姜努力做到友好,尽量和他一起玩。
但他用了这样的暴力,我们该怎么让二姜接受这样的行为,继续友好下去?
2,为什么二姜和小科会被惩罚呢?
二姜说:是因为老查不喜欢我!
我们知道二姜有时候会有些吵,我们也一直劝导他,让他尽量在学校友好安静。
但我们真的不希望,在一个本该平等的学校里,因为一个老师的喜恶,就让他感觉“低人一等”。
并有这种“因为我不讨老师喜欢,所以能被随意惩罚”的想法。
信的最后,我表示非常愿意支持学校的工作,只是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公平公正、有理可据的校园环境。
第二天上午,我们先收到了班主任的回信。
她先声明:小科和二姜的惩罚不作数。
小罗的行为,会有学校专管“学生行为”的同事继续跟进。
然后说校领导会就此事和我们联系。
下午,分管“学生发展”的副校长,给我和小科妈妈分别写了回信。
她重申了学校的“零暴力”政策,说小罗会有相关的处理(为保护隐私,老师不能透露处理细节)。
但是二姜确实“先进行身体接触”,在争执环境下,对方可能就觉得是威胁和挑衅。
小科之前被罚,可能是因为学校有“不能私自带玩具”的规定,不过没关系,两个孩子都不需要惩罚。
希望以后孩子们一定要做到“零接触”、“不自带乒乓球”。
这两封信连起来读,非常符合德国学校的沟通方式。
首先,即使某个老师有失误,也基本不可能道歉。
大概率会找出模棱两可的理由,让老师的决策看上去“有道理”。
其次,学校既然公开制定了原则,就会遵守。
因此在大面上能够维持学生间的公平,所以小罗一定会有后续处理。
看到这个结果,二姜已经挺开心了:毕竟他的惩罚免了,而小罗的惩罚却会加重。
但我还有些担心:
生活老师处理不公,一句都不提,以后会不会再发生?
二姜正是最难管的时候,却被束缚成了“被打倒在地,都不敢还手”的性子,以后进入社会,会不会吃亏?
晚上和姜爸商量后,他让我尽管放宽心:
校长没有明着批评生活老师,这是德式沟通中的“护短”,但她们私下肯定有沟通,生活老师以后肯定会注意。
二姜的表现,不是软弱,而是“遵守规则”,因为学校就是有这种“一动手就全是你的错”规则,他还手的话,可能现在要每周去上“行为纠正课”了。
担心他将来进入社会受欺负?我问你,在咱们家里,没有“打不还手”这个规则,大姜和他打架时,你看他什么时候放过水?
只不过是“善于适应规则”罢了,这不算坏事。
但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有两点不对:
二姜太不会告状了!
就说开头他讲那故事版本,本来他只有一分错,硬生生自己给讲成了7分。
我和二姜聊了聊,他说他那么讲,是因为我总教他“不要光找别人的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好吧……
我的错……
孩子太老实太听话了,就是有这点不好……
我跟二姜重申了一下:告状时,尽量把故事讲完整、客观,尤其对方可能“添油加醋”的时候,一定要把对方的过错突出介绍一下。
还有:虽然不能还手,但也不用“闷头挨打”吧!
能适应规则当然好。
但在这种规则环境下,学会“及时躲避”和“有效告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君子可欺以其方,我当然不希望儿子们成长为“小人”,但更不希望他们的“守规矩”,成为他们被欺负的原因。
话说是不是整个德国文化都有点这个倾向?
规则面前很少耍无赖,做事自我要求挺高,然后就被自己的高道德标准给架起来了……
当然,现代文明社会都是规则社会,学会适应规则、利用规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只希望孩子们既能“守规则”,又能“会变通”!
相关文章
德国体系丨丨丨
德式育儿丨丨
德国爸爸丨丨
新手妈妈必看丨丨
情商教育丨丨
自我成长丨
奇葩德国人 丨
乡村轶事
临走前点个赞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