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最后的王朝(中国最后的王朝)

最后的王朝(中国最后的王朝)

最后的王朝(中国最后的王朝)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在有关历史的书籍中徜徉。或许是因为文笔轻松有趣,我很偏爱《明朝那些事儿》。读过它的人或许都觉得作者是在讲述历史故事,他将整个明朝见诸于史料的大多数事情,经过艺术的加工,饱含感情地一件件讲给读者听。正如作者的丰富感情一样,明朝也是一个多姿多彩又命运多舛的王朝。中国历史上大一统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在有关历史的书籍中徜徉。或许是因为文笔轻松有趣,我很偏爱《明朝那些事儿》。读过它的人或许都觉得作者是在讲述历史故事,他将整个明朝见诸于史料的大多数事情,经过艺术的加工,饱含感情地一件件讲给读者听。正如作者的丰富感情一样,明朝也是一个多姿多彩又命运多舛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大多都会有一些政治清明,民生兴旺的时代出现,我们称之为盛世。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也有朝代发展到中后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比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和中兴等。明朝当然也同这些大一统王朝一样,初期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中后期的弘治中兴、万历中兴。

最后的王朝(中国最后的王朝)

最后的王朝(中国最后的王朝)

万历时期明朝疆域

作为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和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它总有着让后人一言不合就开撕的魔力。喜欢它的人说它根正苗红、铁骨铮铮;不喜欢它的人说它禁锢思想、升华帝制。其实孰是孰非,对于几百年前的大明帝国而言一文不值,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过是增添了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

说起来,我是很喜欢这个朝代的。虽然它有不少缺点,但瑕不掩瑜,谁也不能视其功绩于无物不是?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将中国在文治武功上推到世界顶峰的王朝也不过就汉、唐和大明而已。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催发了不少人对明朝的好感。

明朝从来不乏名臣名将。

朱元璋时代,徐达、常遇春、蓝玉都是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将。更有李善长、刘伯温等一干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朱元璋本人很精通厚黑学,刘伯温更被后世奉为厚黑学的鼻祖,而这也是他落得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

明成祖朱棣

到了朱棣时代,虽然没有能与徐、常、蓝相比的名将,但朱棣本人就承袭了这几人的衣钵,除去王爷和皇帝的本职工作,他也兼具将帅之才,堪称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典范。当时郑和率领的船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让中国人的脚步第一次踏上了万里之遥的非洲土地,开创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使得万国来朝,将大明的威名与德化传播于四海。大才子解缙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书被后世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只可惜,因为限于当时的条件,该书没有大规模出版,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大部分已经遗失。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为洪熙皇帝,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大贤臣,组成了明朝历史上最强的内阁:“三杨内阁”,开创了享誉后世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之后,传奇帝王朱祁镇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位有着社交牛逼症的皇帝,听信宦官王振的话,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一战中三大营主力损失殆尽,几乎败光了自朱元璋时代起就留下的家底,正统皇帝朱祁镇也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做了俘虏的皇帝。消息传到北京,众大臣惶惶不安,不少人主张南迁,于谦力排众议,使明朝避免了步宋朝后尘的悲剧。之后于谦临危受命,升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组织并指挥了惊险而又壮烈的北京保卫战。在血与火当中,用一介书生的铁胆忠肝,挽救了即将陆沉的大明王朝。

王阳明

出生在明朝成化年间的王守仁,是中国除了孔孟、朱熹之外的最后一位圣人。说王守仁可能许多人没听过,但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想必就是妇孺皆知的,那就是王阳明。这位被皇帝评价为“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的一代圣人,和于谦一样,也是一介书生。但他凭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平定了正德年间的宁王叛乱,之后便一心研究学问,创立了影响古今中外的“阳明心学”,甚至明朝的灭亡都夹杂着心学的身影。

嘉靖、万历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与戚继光同一时期,有一个很喜欢挑战江湖各大门派的武林高手:俞大猷。如果不是年代对不上,我都觉得金庸先生笔下的张无忌就是以此人为原型创作的。在戚继光扫平倭患的时候,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政治改革,史称“万历新政”。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扭转了明政府的财政危机,延长了明朝的国祚,也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明朝迎来了短暂的中兴。正是有了改革带来的财力、民力保障,才有了后来李如松远征朝鲜,将日本国内的所谓名将打得丢盔弃甲,粉碎日寇先灭朝鲜,再吞大明的野心。

戚继光

自仁宣之后,明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明朝后期,辽东的女真人开始坐大,努尔哈赤兼并了建州女真各部,又统一了位于东北的一些女真部落,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开始与明朝分庭抗礼。当时的蓟辽督师孙承宗为了防范后金军队,筑造坚不可摧的关锦防线。修撰《明史》的张廷玉对此人的评价颇高:“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毕竟是清朝人,有此评价足见孙承宗之能了。明朝末年,袁崇焕抵御清军,在宁远之战中重创后金军队,重伤了努尔哈赤,取得了胜利,史称“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也在不久之后,因伤致死。

正如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杨慎在《临江仙》中写的那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王朝也不会像秦始皇希望的那样万世不朽。作为中国历史高地的汉唐也早已作古,更何况略逊汉唐的明朝呢?有人说明朝亡于阉宦,也有人说亡于党争,还有人说亡于流寇,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统治阶级已无力将一辆腐朽的车驾推出泥潭,最后被风雨无情的摧残,沦为史官笔下的文字,传承于后世罢了。

上一篇: 中正剑(中正剑真品值多少钱)
下一篇: 朝鲜中宗李怿和废妃慎氏(朝鲜中宗李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