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
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
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
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
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
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
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
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
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
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
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
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
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
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
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
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
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教室的走廊上布置了32条《论语》章句。学生在学校随时
能看到《论语》章句,营造了《论语》学习的浓郁氛围。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前期阶段(2007年5月至2007年8月)
4.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主题读书节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对经典的理
解。
5.在班级开展的基础上,开展校级《论语》朗诵演讲(讲故事)活动。
6.对全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前测)
7.教师假期加强自学,通读《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论语通译》等经典书籍。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中期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
8.根据课题组提供的年段参考书目,各班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组织
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在全校铺开。
9、开展第四届衢州市中小学生尼山杯《论语》朗诵演讲大赛,在初赛、复赛的基础上,来
自全市的选手在孔府后花园进行决赛。
10.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选用的音乐是《国乐
启蒙》系列乐曲:《春江花月夜》、《鱼舟唱晚》、《高山流水》等。
(1)建设经典诵读课诵读音乐环境,在学生诵读经典的时候播放。
(2)建设晨间、午休的等时间段的音乐环境,早晨8:00—8:10,中午12:00—12:20,
学校小杏坛广播站播放经典音乐。
(3)建设《弟子规》韵语操的背景音乐,音乐老师根据3个字一句的鲜明节奏,为韵语操
配背景音乐。
11.创编《弟子规》操,学生学做《弟子规》操,把《弟子规》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全校
学生在大课间时间边吟诵,边做弟子规操。
12.进行全校《弟子规操》上段比赛,全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参加这项活动。
13.国学经典诵读课展示活动,在各班教师实践的基础上,推出每个年级的展示课,交流探
讨。
14.各班开始经典晨读、午诵、暮省活动。
第四阶段:实验研究的后期阶段(2008年2月至9月)
15.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16.儒家文化校本课程《南孔学苑》正式投入使用,每周一节,学生兴趣浓厚。
17.教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18.进行全校《弟子规操》下段比赛,衢州电视台“百姓连线”栏目在比赛现场采访。
19.开展第五届衢州市中小学生尼山杯《论语》朗诵演讲大赛,来自全市的选手在孔府后花
园进行了决赛。
20.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检测。(后测)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
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
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
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
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弟子规》、
《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
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
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庄子》、《论语》选读。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
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
学生毕竟生活在当代,我们倡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但并不死守传统,我们还引导孩子大量
通读中外名著、当代校园小说,如《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底两万里》、《昆
虫记》、《安徒生童话》、《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淘气包马小跳》、
《男生女生》等。
(二)建设了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中国文化的整体确实有种“一以贯之”的特性,文学、哲学、艺术、武术„„虽不同行,而
都有同“道”可循,中国音乐同样如此。她的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悠远。音乐是心灵之
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衰荣;不论它源自河方—
—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极其久远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
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
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渔舟唱晚》等主要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
快的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早晨8:00—8:10,中午12:00
——12:20,共计让学生聆听半小时音乐,将其巧妙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稀释喧嚣、淡
化浮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
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
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
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
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
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
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
读《论语》时,我们应用了陈琴老师的经验,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
义理——放声读;第二幕:
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
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
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 分钟左右,诵读的文
本控制在300 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
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
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
引用名句。
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1.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但有必要和可能进行“经典”诵读。
从识字开始,在识字中,由字带故事,由字带代成语,由字带古诗。我们将其概括为 1+1
模式。由字带故事,更多指向字理图识字。由字带成语,更多指向结构成语能力强的汉字。
由字带古诗,可以带出一首新诗,也可以复现已有的古诗。如学习《一去二三里》:“一去二
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使枝花。”怎么实现 1+1?做法一,由十个汉字带成
语,如一马当先、二龙戏珠、三羊开泰等等;做法二,再找一首数字诗让学生学,如乾隆皇
帝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2.课内外阅读
经典诵读我们集中体现为 18×1 的模式,坚持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周一本课外书。18
表示18 周,1 代表一节经典诵读课,还代表一本课外书。
3.经典诵读与表达
在表达中如何激活经典,我们尝试通过两种模式实现:一是8×1 模式,每篇习作中至少使
用一个成语,用上一个经典名句,8 表示8 篇习作。二是8—1 模式,即每学期有1 篇模仿
某一篇经典文章的样式。
(五)探索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
在抓好经典诗文诵读的基础上,课题组还重视做好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
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做学习的有心人》时,可结合诵读陶渊明《惜阴》“盛
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些诗句学生反复诵读,烙刻在脑海
中,渐渐就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形成惜时、勤勉的习惯。
数学课上,学校数学教研组的老师适度引进了经典古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
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认识1 到10 的数字的灵活运用;引入古算诗题,如“巍巍古寺在山
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
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等。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
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它三个字一句,节奏感强,读
起来朗朗上口。学校音乐老师编排了《弟子规操》,在大课间做。学生每天口诵之,体操之,
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融经典学习、道德教育、锻炼
身体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质。音乐老师还创编了《论语》歌曲《有朋自远方来》,
编排了大型的歌舞节目《有朋自远方来》。
在学生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扩充意境,补充感受,续编
情节,把流传千古的诗词佳话、美文华章,或歌或舞或吟,进行诗情画意,美仑美奂的再现
和演绎,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庆“六一”读书活动。
我们还开展了年级经典背诵擂台赛、讲《论语》故事比赛等,每次学生个个有备而来,比赛
异常激烈。
(六)研究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
溯自宋代,衢州便有“仲尼家”之美誉,史家称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数百年来,
衢州浸润在南孔文化的芳泽之中。我们何其幸运的生活在儒学的故乡。我校的前身是孔子后
裔的私塾小学堂,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尤其是近几年,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儒家文化”
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浓郁的儒学文化氛围,开发了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南
孔学苑》融儒学经典、美德故事、实践体验于一体,分年级每周一节《南孔学苑》课程,落
实在学校的地方课程,是我校国学经典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尼山杯衢州市中
小学生《论语》朗诵演讲大赛,至今年9 月份,已成功举办了5 届,有效地促进了衢州市中
小学生对《论语》的学习。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
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
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
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一方面我们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为教师配备人手一套《儿童中
国文化导读》(具体内容包括《孝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增
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论语通译》、《中医养生启蒙》等。
另一方面是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提升。(1)参与编写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在编写的
过程学经典,用经典;(2)担任孔府读经班的指导老师,学《论语》、教《论语》;(3)开展
青年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进年轻教师学经典;(4)采用“以我带他”的感染措施,让
那些热爱古诗文教学的教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研究成效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
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
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
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
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
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
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
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