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5年的210所激增到如今的391所 野鸡大学为何屡禁不止?
羊城晚报记者 罗清峣 王隽杰 实习生 王伟
近年来,每到高考志愿填报前夕,媒体都会曝光各地的“野鸡大学”名单,提醒考生和家长防骗。“野鸡大学”也称“学历工厂”“虚假大学”,其办学以营利为目的,通常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本身并不具备高等教育办学和招生资质,颁发的学历不被教育部承认。在近日媒体公布的名单中,391所“野鸡大学”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北京151所、广东10所。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野鸡大学”会使用诸多伎俩使自己看似正规,如起一个“高大上”、近似名校的名称,建立虚假网站等,此外绝大多数无真实校址。一旦误入“野鸡大学”,学生浪费了青春和金钱,毕业后更面临就业困境。那么,“野鸡大学”为何屡禁不止?迷惑性强、市场需求不绝、考生和家长认知不足都是个中原因。不过,也有专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提高,人们对‘野鸡大学’的需求必然会减少”。
“山寨”正规大学,地址查无此校
什么是“野鸡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野鸡大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没有经过官方认定的学校,其颁发的文凭通常不受社会认可。
记者总结媒体曝光“野鸡大学”名单发现,这些学校首先在校名上使用了诸多伎俩,往往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山寨”正规高校,迷惑性极强。如,“中国邮电大学”仿冒“北京邮电大学”,“武汉科技学院”仿冒“武汉科技大学”。也有部分学校属冒名顶替,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就是正规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曾用名;“北京兴华大学”本是经批准成立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016年《上大学网第六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显示,该校被虚假大学冒名,正规的“北京兴华大学”2018年因年检不通过被要求停止招生活动。
一部分“野鸡大学”其实是民办培训学校,本身合法存在,但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如果这些培训机构单纯开展培训业务,也就不会被叫作“野鸡大学”,但一些机构谎称自己有高等教育办学资质可以颁发学历学位证书,招摇撞骗进行招生。
记者搜索发现,大部分学校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真实的校址,只存在网络之中。记者在地图软件对公布的广东10所“野鸡大学”一一搜索,发现除了“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其他学校都无法搜索出具体的地址。
随后,记者来到了“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在高德地图上登记的地址,该位置为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地铁站附近。记者围绕这片区域搜寻了一番,没有找到任何与该校相关的建筑和信息。记者向路过的居民和快递员打听,得到的回复都是:没在这附近听过有关这个学校的信息。
4年换张“废纸”,高教秩序也被搅乱
“‘野鸡大学’的教学质量很难保障,对学生的权利是一种侵害。”储朝晖表示。记者采访数名曾就读“野鸡大学”的学生发现,不少学生都是在进入社会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读的是“假大学”,这不仅浪费了青春和金钱,更造成了就业困境。
小禾告诉记者,自己高考后到了北京的一所学校读大学,“我2006年上的学,2010年毕业,4年花了差不多10万元学费。”毕业之后,他来到深圳的一家大企业找工作,“面试和笔试都通过了,到了最后环节发现毕业证不行,查不到编号。垃圾学校毕业证就是一张废纸。”
醒醒表示,自己的一位朋友去年太过大意,不小心上了“野鸡大学”,之后被学校告知没有学籍,只能又复读了一年,“今年填志愿的时候就吃一堑长一智,擦亮双眼。”
小羽毕业后一直在做小本生意,不需要使用毕业证,他说自己是看到媒体曝光名单之后才知道自己读的是“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乱象遭诟病已久,然而记者发现,媒体统计的“野鸡大学”数量由2015年的210所激增到了如今的391所。储朝晖表示,大规模存在的“野鸡大学”可能会对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秩序造成一定混乱。
市场需求未根除,打假仍在路上
如今,网络上形成了打击“野鸡大学”的氛围。记者在搜索引擎随机搜索了名单内的10所学校,发现每所学校的搜索结果页面上方都会出现温馨提示,告知考生填报志愿时请认准国家认可的正规高校,避免误入无证“野鸡大学”。并且,这些学校的百度百科上,都在显眼的位置标注“×××是一所位于××省份的虚假大学”。
在这种打假的氛围下,为何还有学生和家长陷入“野鸡大学”骗局呢?储朝晖认为,这些学校的目标人群往往精准锁定高考分数不够理想的考生,学校以“交够学费包上大学”“分数不够可走单招”“内部名额”等话术,利用考生和家长分数不够但是又想读名校的侥幸心理进行诱骗。
在网络上负责高考报考咨询的徐老师告诉记者,他前几天收到了一个咨询:一名历史类考生考了398分,没过本科线,但有个自称本科院校的“野鸡大学”联系上他,还说他已经被录取了,不能再填报其他志愿,否则会导致投档重复。这名考生疑惑不解,询问徐老师:“我现在查我的录取情况还是自由可投档,就想问一下我可不可以参加志愿填报?”徐老师接到咨询后,立马回复考生这是个骗子,让他赶紧正常填报志愿。如果该考生没有及时咨询,而是轻信了骗子的话放弃填报志愿,那他就彻底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野鸡大学”的骗局很可能就达成了。
“野鸡大学”套路之深也是让一些学生和家长陷入骗局的原因之一。甚至,个别“野鸡大学”招生人员堂而皇之地走进高中课堂进行诈骗。小黄告诉记者,他上高三时,有“野鸡大学”的人直接进到教室里,声称提前批招生、交10元报名费就能上名校的分校,叫学生都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有老师过来了,那两个人赶紧跑了。”此外,有一名曾在“野鸡大学”兼职暑期工的网友透露,学生高考后,老板就会让他们拿着不知道从哪弄来的名单和电话一一拨打,用话术骗考生报读。
此外,“野鸡大学”还会伪造假域名、假证书、假查询系统,多数虚假大学都有官网,但内容多抄袭篡改自正规大学网站,包括盗用正规大学的新闻和图片等。记者登录某“野鸡大学”网站发现,网页右侧有在线报名/咨询/留言的入口,访问者可留下姓名、电话等信息,或是直接通过QQ等即时通信软件和对方交流。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部分考生和家长主观认知上的不足也让“野鸡大学”有机可乘。“在考生和家长心目当中有些错误的认知。”储朝晖说,一些考生和家长可能也知道上的是“野鸡大学”、拿到的会是一个假的学历证书,“但他认为不管是真是假,有一个学历就行了”,却没考虑到用人单位要核验学历,只有真的学历才能通过验证。也不排除有用人单位的审核不够严格,“认为只要招进来的人基本能力水平达到我的岗位需求就行了,不在意你是真学历还是假学历。”
志愿填报慎核查,避免入坑假大学
要如何彻底杜绝“野鸡大学”存在呢?储朝晖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网络平台也应负起信息审核相关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公安、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对“野鸡大学”进行持续高强度打击。例如,2021年,北京市民政局依法对非法社会组织“中国国学院大学”及下设“中国国学院大学国医药生命科学院”“中国国学院大学国医药生命科学院量子医学研究院”等70家分支机构予以取缔。
二是学生和家长增强自身判别能力。教育部也发布提醒,在报考高校或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务必做到“三核查”:一是核查学校。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名单已在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二是核查志愿。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将具备高考招生资格且在本省招生的高校纳入了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考生必须且只能在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三是核查录取。考生和家长收到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后,可通过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官网查询核实录取情况。
储朝晖提醒,学生和家长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认为假学历无所谓,即使能侥幸找到工作,但是从长远来说,假学历永远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定时炸弹。”
不过,储朝晖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预计2023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约为85.04%,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提高,人们对‘野鸡大学’的需求必然会减少。”储朝晖说。(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