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5461字 | 7分钟阅读
阅读第1357篇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全网首发·读书笔记·文化生活
笔记君说——
侠客们,晚上好!创业路上,笔记侠与你守望互助。
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不知道侠客你是否同我们一样,想过这个问题?
成甲老师被罗辑思维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在这篇笔记中,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学习的三个升级方式,解答到底该怎么学习才有用的疑惑。一起来享受今晚的认知干货吧!
一、什么是知识?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一帮人以非常明显的知识属性快速成长起来?
比如混沌研习社的李善友老师,罗振宇老师。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是成功人士,很大程度上和过去有影响力的人不一样(前十年、二十年有影响力的人,可能是做地产、金融、投资起家的,显然是在某个特定的行业和领域起来的),而这背后都是因为知识。
为什么有的人只靠学习,就能取得很高的效益?而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却总感觉自己的收获并不是很大。
我以前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如果自己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你怎么能懂得很多道理?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我没有那么成功,是因为读书不好,读得不够多。于是我开始死磕自己读书。
四五年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读100本书。连续几年每年读了150-200本书。一年读完150本书,这件事很有成就感,但我发现生活照旧,读书之后知道了很多东西,生活却没有什么变化。
我困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没有用?我发现这有一个误区,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读书之所以有用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读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
什么是知识?
我在过去读了很多的书,但从来没有思考过“什么是知识”,请问混沌研习社的课程是不是知识?孔乙己说“回”有四种写法是不是知识?得到的《成甲说书》是不是知识?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信息。一本书如果买回来却从没有翻过,它就只是一本书。你的电脑存了那么多的知识,只是在满足你的收藏欲,这显然不是知识。当你读完了一本书,听完了一个音频,你获得的也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知识可以改变你的行动,让你的行动和认知发生变化。
你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多课,生活却照旧。你只是知道了一些段子,知道了一些信息。知识就是力量,但很多时候读了很多书却仍然很无力,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关于如何表扬人的书,学到了“FFC”法:第一个F是感受,第二个 F 是事实,第三个 C 是比较。
比如我想夸奖今天的主持人,我不会说:“你真漂亮”。运用“FFC”知识,我会这么说:
你今天好漂亮,让人眼前一亮;(感受)
你穿的红黑色衣服和波浪发型特别配,加上手表和鞋子完美的搭配;(事实)
你的品味真好,比我见过的主持人好很多。(比较)
同样知道一个“FFC”法,如果你想办法用起来,就能够让一个知识带给你很多启发,以后表扬其他人也会更得心应手。
二、学习的第一次升级:
运用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习知识的第一个环节要的不是读书的数量,重要的在于改变,在于是否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是改变我们绝大多数人“懂得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
这样做可能会有一个问题:书很多,每本书的内容也很多,想要用起来需要花很多时间。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一天出版的新书,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学习,该学什么呢?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焦虑:平时工作很忙,空闲时间除了想陪家人,还想学下象棋,了解创业知识,却没有时间该怎么办?我有那么多书,我要读什么书才有用?
如果大家也有同样的问题,就掉入了一个陷阱:我们觉得自己在读书,就是在学习某些领域的知识。但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我们学的根本不是知识,读的也不是知识,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身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把读什么书作为评价的标准,而不是把是否提升了能力作为评价标准?书是无穷尽的,你要发展的能力是相对有限的,你完全可以在浩瀚的知识中,帮助你构建自己的能力圈,而不仅仅是拓展更多的书。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思路,便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从你的兴趣、爱好,需要提升的能力出发,去寻找你需要的知识。不是被动学知识,而是主动寻找你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买车如何砍价?
因为我自己开公司,需要经常和人沟通、谈判,而我又不好意思和人谈判,买东西也不好意思砍价。于是我就借买车的机会锻炼自己砍价的能力,我找了《什么是谈判》这本书,书里介绍了很多商务谈判的方法。
比如第一招,狮子大开口,如一件衣服售卖200元,你砍价只出20块;第二招,红白脸;第三招,虚拟决策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我用这三招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运用知识的。
一辆车,4S店的导购员报价26万,我出价10万,导购员扭头就走。这时我的好朋友就需要扮演白脸:你开什么玩笑?我们是要认真买车的,20万行吗?这么做是在不断试探他的底线,让双方又能拉回谈判桌,不断去寻找双方能够期待合理的价位和价格。
你心里知道这个价位是23万后,就使用第三招虚拟策略。我给媳妇打电话,挂掉电话沮丧地说:真不好意思,我媳妇在另外一家4S店谈好23万成交。我们谈了这么久,如果你们价格也一样就买了。最后这辆车23万成交了。
一本40块钱的书帮我省了三万块钱,这件事给我了很大的启发。我也教我的师弟师妹们,如何和他们应聘的公司老板谈价,怎么和客户供应商砍价等等。
三、学习的第二次升级:
迁移能力
学到这个知识后,你要往下挖,把它运用在你意想不到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你读的书籍都能够从不同的领域,帮你提升你的综合能力。
这样就从“我要读更多的书”,变成“我要运用书中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就发生了第二次升级,这时又会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能力是最好的能力?
其实你就会发现最顶级的能力是相通的,能力的背后一定是最可靠的规律,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我们大多数时候解决问题,凭的是经验,如公司的培训。
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有效、可靠的能力背后就是规律。科学不就是这样吗?建立一个假设,验证一个假设,一旦验证成功就构建了这个领域的能力。如果这是人类目前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有一些知识是在描述规律,能够深刻而广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能够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有一些知识只能运用到一些狭小的领域。
我把能够运用到很多领域的知识称之为“临界知识”。这借用了核物理的概念,只有核材料的质量聚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核爆炸,知识同样如此。当你把很多重要的底层规律放在一起,也会给我们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和变化。
我们不要仅仅只是看到一个能力,而是要寻求最顶级的能力,寻找临界知识。比如概率论、安全空间、二八法则、系统思考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出“学习到最后,该怎么办?”
我们每人都有不同的背景,都能找到数以百计需要使用的临界知识和规律。但在某个领域的临界知识,只要足够成熟,能构成自己能力圈,这就比你身边绝大多数人凭着经验和感受处理问题,要高效得多,成功的概率也要多得多。
临界知识这么多,怎么用?
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忙的同时有人请你帮忙做一些事情,是否该答应?对于我们是否参与一件事情的标准是什么?大多数人可能是关系好不好、这件事急不急、给的钱多不多,类似这样的标准。
在大量的信息中,我会用我的临界知识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四个标准:
第一,这件事情是否有助于提升我的认知能力?人这一辈子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或者机遇来了以后能不能做得很棒,这是认知的能力在决定作用。
第二,这件事是不是我喜欢的?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做?
第三,这件事情从长期来看,是否有复利效应?或者边际成本是否逐渐降低?
第四,这件事情能不能给我带来正面黑天鹅的机会?也就是能不能给我带来很多意外。
前段时间有朋友邀请我讲课,报酬税后十万。我拒绝了,因为不符合我的标准。这件事表面上看,收入很高,但我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次课程。这件事不能提升我的认知,也没有复利,且边际成本很高。
我最早在“得到”说书时,“得到”才刚刚起步,用户十万。当时很多老师都不看好,但我会用四个标准判断这件事值不值得做:
第一,能不能提升认知?罗振宇和脱不花老师在这个领域的商业认知比我优秀得多,这件事就算垮了,我也可以学到东西。
第二,我好为人师,喜欢和大家分享我兴趣。
第三,边际成本非常低,又有复利效应。你录一次知识产品,往后也能不断地售卖。
第四,正面黑天鹅机会很大,如果罗辑思维一旦把这事做成了,接下来我会享受很多正面意外的好处。比如我因此结识了混沌研习社,也才有了今天这场活动。
我们的生命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你是否同意做一件事,不是取决于关系好不好,钱多钱少,而是取决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几个规律、临界知识,会让我做决定的时候心里更有底,更清楚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
巴非特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我从来不害怕没事可做,我很享受一个人的安静,我只在需要出手的时候才出手。”
因为真正符合规律的好机会很少,在“得到”之前很多团队找我合作,但聊完以后我发现都不符合标准,而“得到”符合了保准,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合作。
四、学习的第三次升级:
以少驭多,以慢为快
到了第三阶段,我发现掌握更多的技巧,需要构建以慢为快,以小驭多的思维。
一些底层规律一旦掌握透彻之后,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规律可以在很多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习的艺术”不是家里要有艺术氛围,而是我们如何从过去学的方法技巧,如何从快速利用一些小技巧,变成掌握规律,提升认知。
认知升级是拿一个新的、更好的、更符合事实的假设规律,替代过去别人传授的经验认知假设,用新假设替换旧假设就是一次升级。你希望在过去的认知上,多掌握一些工具,多掌握一些技巧,让自己变得特别牛逼,这是不靠谱的。
只有你认知这个世界,构筑这个世界的基本假设发生改变,你才能够有真正的进步。
一个人平时是怎么学习,怎么读书的,他了解和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可以体现出他的知识品味。如果我们只是着急学习技巧,这并没有知识的品味能力。你要回到知识的源头,要回到最底层,去寻找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在万物的层面永远都学不完,只会越学越焦虑。当你回到二,甚至回到一的层面思考问题,就会简单很多。你可以在一个领域掌握知识,迅速运用到另外一个领域。
如果你能站在底层,站在更加符合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上看世界,就能发起降维攻击。降维攻击就是当你对这个世界的规律认识,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纬度,你就有了更多的优势。
举个例子:如何卖书?
《好好学习》上市时,想要卖出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没有在出版业呆过,又是一位新作者,我过去的经验和它完全无关。
虽然我不懂得出版业的各种规律和技巧,但我不担心,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个领域的背后都有相通的规律。当时做这本书,我只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人家凭什么要相信成甲这个新作者?
第二,这本书凭什么能卖得好?
第一个解决方案:我们需要调整读者的认知,你不认识我没有关系,只要证明很多人认识我就可以。你认识的这些人在专业领域备受信赖。于是,这本书就找了罗振宇、脱不花、小马宋为我背书,以此打破一个新人是否被认识的困境。
第二个解决方案:只有当这本书对大家有帮助,对越多人越有帮助,这本书才越能成功。除了做到真正对大家有帮助好,还需要有好的渠道。
这本书的基本构架是建立在我读了大量的书,总结出来了一套最受益、最有用的方法论。同时我们找的合作渠道是中信出版社,它是这个领域最权威、最好的出版社之一。
这样做下来,这本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90%的书一年销量超不过四五万册,我是新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年卖到五万册,最终三个月时间卖了20万册。
你可以是一位出版新人,也可以是第一次写书,就如同我的文笔并不是特别好,也不是专业作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么能够说服一个人,去相信一件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是有规律的,你把这些规律拿来运用,一样可以在出版业、知识付费领域、设计领域等使用,因为背后的规律都是相通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浩瀚的信息爆炸时代成长,就需要有更好的规划。这不是指“拿来就用”的工具完全没有用,我也学了很多这样的工具,只是我觉得我们投入的时间太多,反而在掌握规律和训练认知方面投入的时间太少。
这两者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在只有10分价值的事情上投入90分的精力,在80分价值的事情投入2分的精力,这样是否正确呢?有学习品味的人,这个比例刚好相反。所以,帮助人提升认知,比教你最重要的十大技巧,更重要。这也正是李善友老师和混沌研习社正在做的事情。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