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不少国学培训机构把《弟子规》作为国学启蒙必修课,甚至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有家长表示自从孩子学习了《弟子规》比以前懂事了,但也有不少家长对此表示疑虑,甚至非常抵触。
那么,《弟子规》到底是本什么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封建糟粕的遗毒?
先做个小调查:
被奉为“德育教育启蒙经典”的《弟子规》
《弟子规》的前世今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脱胎于论语《学而篇》,写成于清代,是一本指导日常行为的礼仪手册。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孝顺父母和学习的重要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书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初期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他既没有中举,也没有其它政治和学术上的成就。
按现在的说法,大概相当于一个高考落榜生。李同学落榜以后,放弃复读,开了一家私塾,以教书为生。如果没有《弟子规》,可能他的姓名永远不会被人提起。
“扬州十日”后,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康熙17年,开始提倡在民间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
也就是说,大清朝儒学的“自媒体”时代来临了。
这对于精研《大学》、《中庸》的李同学来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训蒙文》就是写成于这个时期。
可惜,在康乾盛世的小朋友最低都是《四书五经》起步的,所以《训蒙文》这种民间教材当时并没有火起来。李同学直到最后也没有看到它成为“爆款”。
反倒是鸦片战争以后,也就是大清朝内忧外患、江山动荡的时候,才被翻出来,有了一定的传播。它的使用场景是晚清的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农民,用途是教农民识字,以遵守法纪。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里展出的《弟子规》
90年代,台湾省迎来了教育自由化时代。由于《弟子规》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由此开始在台湾得到普及。
而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提到弟子规,从2004年开始,“弟子规”飞速上涨,到2008年曝光率超过“三字经”。
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而“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也就是说,从2004年开始,弟子规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出现戏剧性增长。一直到现在。
山西某小学疫情期间组织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是本什么书?
从内容来看,《弟子规》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重点在于道德教育。
首先,与经史子集不同,没有形而上意识形态的辩论,而是把儒家思想,掰开了、揉碎了,再喂到读者的嘴里。
正如它的原来的书名《训蒙文》,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清代小学生行为守则》,只是一本教没读过书的小孩子“行为端正、孝顺父母、为人处世”的小册子。
有很多人把《弟子规》与《三字经》、《千字文》相比较,它们的教育重点并不一样。《三字经》《千字文》更侧重于道理、学问的启蒙,打下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去修习四书五经,相当于小升初读本。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没人哪个学校会把《小学生行为守则》当课程来教吧?
在网上看到很多诋毁《弟子规》的言论,无非是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学历不高、对儒家思想断章取义、会抹杀小孩子的个性……甚至谈书色变,我觉得大可不必。
他们对《弟子规》的口诛笔伐更多带有一种知识的偏见和现代社会的优越感。
虽然,作者学历不高,在学术上也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儒学上的造诣绝对可以吊打绝大多数现代所谓的国学大家。另外写作角度也非常刁钻。就像你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分享“做人千万不能xxx”、“做人要xxx”,他们为什么要分享这么low的东西?因为对他们有用。
至于那些说《弟子规》对儒家思想的断章取义,因为这本书的创作动机本来就不是为了传播儒家的核心思想。
比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意思是说:父母爱我,我对他们孝顺是顺理成章的。如果父母不爱我,我还孝顺他们,就是超脱了一般的孝顺。
很多人觉得没道理,难道孝顺还分“普通孝顺”和“高级孝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的记载,比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担心的是子女的疾病。我理解为,孩子健康成长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很接近现代价值观。
但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子女并没有尽到自己的孝道,就算父母很爱他们。
孔子讲,孝敬父母最难的事情是“色难”,就是说最难的是给父母好脸色。
给父母买好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是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情感上的关怀。
所以,你看,即使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上升到实践层面也是非常难的。
现代社会需要《弟子规》吗
一句话,因材施教。如同一副药方里同时有甘草和砒霜。因为有砒霜,那这药方必然不能作为寻常药物使用。可是你不能因为药方里有砒霜这味药,就否定了甘草的用途。
成年人自己去翻一下《弟子规》的内容,再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哪些地方确实做的不好,引以为戒就好。
小孩子如果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甚至不讲礼貌、撒谎、沉迷电子设备……就有必要让孩子学一学,让孩子有一个基本的是非观,能主动意识到错误。
如果任由其发展,或者一顿棍棒,孩子长大以后就很可能变成一个人行为不端、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的人,就只能去监狱里背《弟子规》了。与其长大以后有触碰法律底线的风险,不如早早的把道德观建立起来。
我从不否认,《弟子规》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现在的知识爆炸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像粉尘一样随着呼吸就被吸收进身体了。
把一本《小学生行为守则》上升到学术和阴谋论层面,无疑是过分解读。而那些把《弟子规》奉为圣经宝典,搞一些形式主义的强行灌输,让孩子们一板一眼的完全照做,也是最不可取的。
▲2014年,浙江某小学组织学生穿汉服诵读《弟子规》
孟子曾经曰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子也曾经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从来就没有好坏,坏的是那些为了谋取私利,标榜、歪曲知识的“人”。而无论修身还是治学,思考才是最终的出入。
读《三字经》长大的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吗?
欢迎留言区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