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兴起的“国学热”,引发国民的思考,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关注,中华书局聚珍文化记者对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进行专访,他指出,“国学本身热不热,和我们自己的国势有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戴燕:不知您对现在包括办孔子学院在内的这股“国学热”有什么看法?还有,当古代经典进入大众媒体、进入娱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
李学勤: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国学热”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当然“国学”这个词是相对“西学”而来的,没有“西学”就没有“国学”,在“西学”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从来也不说什么“国学”,因为那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是主体,只有出现可以和我们文化相当的文化时才会分出彼此,所以有“西学”,才有“国学”。国学本身热不热,和我们自己的国势有关。现在中国好一点了,外国人就会注视中国,希望了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怎么回事。我在外国也跑过一段时间,多数外国人真不了解中国,当然汉学家、中国通例外,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太清楚,他们总搞不明白,就跟中国人不了解外国一样,中国人只懂麦当劳,这是不行的。可是外国人,一般社会上的人,包括商人和旅游的,对中国的了解从哪里来呀?他们从汉学家那儿来,从他们汉学家写的书那里来,所以我们要研究外国汉学家到底怎么说的。况且,从学术研究来说,汉学家是我们的同行。
戴燕:那么,您怎么看待现在社会上的那种国学热?
李学勤:就外国人来说,他们现在会比较重视中国。以前我在美国东部教书的时候,每天看报纸,上面都没有什么中国的消息,有时国际版上也就那么一小块,说中国两句话,也是无关紧要的。可是在目前,就要关注你了,你看什么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他们怎么能不关注你呢?很多人想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人,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历史、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今天会是这样的,将来在世界上会造成什么影响等,所以外国人要注意中国文化,中国人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文化。前两天《读书》上有篇文章说,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就像到香港追星的杨丽娟,对西方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跟着跑。当时中国人确实是跟着西方跑的,甚至章太炎、刘师培这些国学大师,都承认中国文化从西方来,因为当时缺少文化上的自信。现在社会上的“国学热”不是培养起来的,而是因为现在中国人有了点自信,是社会大众的需要,不是我们这些教书的人能左右的。不管它用什么形式,比如小孩背诵难懂的经书,我就不认为有什么好处,可是认识、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点是必要的。
戴燕:有人要念书,有人要穿长袍马褂,都没办法。
李学勤:实际上要说服一个人是很难的,至于国学将来变成什么样,这就不清楚了。作为学者,我觉得应该引导这个潮流,因势利导,也许还能提点什么意见。
(文/李学勤 戴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