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论语》孔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道德经》老子(春秋生卒年不详)
《庄子》庄子(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孟子》孟子(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墨子》墨子(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荀子》荀子(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韩非子》韩非(战国公元前280-前233)
《孙子兵法》孙武(春秋生卒年不详)
《左传》左丘明(春秋生卒年不详)
《楚辞》屈原(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公元前235)
《史记》司马迁(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汉书》班固(东汉32-92)
《论衡》王充(东汉27-约97)
《嵇康集》嵇康(三国·魏约223-约263)
《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约365-427)
《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403-444)
《文心雕龙》刘勰(南朝·梁约465-约532)
《六祖坛经》慧能(唐代638-713)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1019-1086)
《苏东坡全集》苏轼(北宋1037-1101)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南宋1130-1200)
《传习录》王阳明(明代1472-1529)
《焚书》李贽(明代1527-1602)
《日知录》顾炎武(明末清初1613-1682)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明末清初1610-1695)
《读通鉴论》王夫之(明末清初1619-1692)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清代1792-1841)
《人间词话》王国维(清末民初1877-1927)
;.
'.
国学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
“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分类方式
按四库分
1.
2.
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
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
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
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
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
《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3.
4.
按属性分
另一种是按内容属性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及辞章之学。
1. 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
2. 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
3. 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
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国学经典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
“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经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周易》
《孝经》
《尚书》
《道德经》
《周礼》
《诗经》
《礼记》
《尔雅》
《乐经》
《论语》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
“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
编类”。
史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史记》
《资治通鉴》
《汉书》
《续资治通鉴》
《后汉书》
《越绝书》
《三国志》
《吴越春秋》
《春秋左传》
《晋书》
;.
'.
《清稗类钞》
《通典》
《尚书》
《史通》
《山海经》
《文史通义》
《水经注》
《战国策》
《唐六典》
《永乐大典》
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
“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
家类”。
《老子》
子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荀子》
《淮南子》
《墨子》
《韩非子》
《抱朴子》
《列子》
《管子》
《孟子》
《庄子》
《尹文子》
《公孙龙子》
《孙子》
《慎子》
《艺文类聚》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
集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楚辞》
《李太白集》
《全唐诗》
《杜工部集》
《全宋词》
《韩昌黎集》
《乐府诗集》
《柳河东集》
《文选》
《白香山集》
国学精髓
1.
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
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
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
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
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
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
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
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
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
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
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
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
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
管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
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韩非子——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
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
领袖。
2.
3.
4.
5.
6.
7.
8.
;.
'.
9. 鬼谷子——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
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
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
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10. 大学——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
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
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
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11. 易经——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
——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
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12. 禅宗——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
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