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老师都意识到儿童国学启蒙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体验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他的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可是,面对这股国学热,也有不少老师持不同的态度。
观点一:“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孩子,就连我们老师有时候都不明白,孩子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
观点二:“现在,孩子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
观点三:“老师平时教孩子《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可是孩子没多大兴趣,老师还应该继续教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认为这并非是国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老师本身对国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小朋友是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
有师生共读的班级,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师生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
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其次,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
在给孩子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孩子的言行。
因此,让孩子跟读、听老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当孩子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原本答应老师的事,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老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孩子,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
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
没有老师的以身作则,没有学习的榜样,孩子自然兴趣也不大。如果老师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和孩子一起来读,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
华亚国学幼儿启蒙教育在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华亚国学幼儿启蒙教育有三大特色。
快乐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接受国学启蒙教育时,首先是要让幼儿在过程体验到快乐。快乐教育有两个层次。
第一,孩子在课程开展中要感受到快乐,这个快乐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孩子整个人生的快乐。这是更深层的快乐,我们传统文化不仅注重赢在起点,更注重胜在终点,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华亚国学启蒙教育所追求的快乐教育。
感恩教育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孝”的基础是感恩,感恩实际上也有两个层次:
第一,每一个课程中都有感恩教育的环节,这是表面上、形式上的;
第二,家长和幼儿园所达成的“家园共育”就是互为感恩的过程,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要感恩家长给园所提供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没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我们的老师也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自我成长;另外作为家长也要感恩幼儿园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导,是老师的教导让自己的孩子有所成长,这就是华亚国学启蒙教育的感恩教育。
亲子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是幼儿启蒙教育更侧重的是家庭教育,家园共育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没有家长的配合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华亚国学幼儿亲子诵读课程
早读弟子规——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
早读古诗词——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怀
早读三字经——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纲
早读笠翁对韵—中华民族文化的语感启蒙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