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 1当前“国学热”现象反思(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6)摘要:“国学”可谓近年来文化领域最重要、最时髦的一词,无论媒体还是民众都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反映了对重建中国文化的愿望。但应冷静看待当前持续的“国学热”现象,其产生既有社会时代原因,也有大众心理原因以及民众个体需要方面的原因。应对这种思潮加以引导,为构建新时期社会文化服务。关键词:国学;国学热;文化0引言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了“国学热”大潮。从全国各地“国学院”的设立到《甲申文化宣言》;从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到各种私塾涌现;从大学生着汉服、行古礼到全国儿童读经潮;炎黄子孙仿佛一夜之间都拥有了儒雅之风,都能吟经诵典,人们甚至以谈论“国学”为荣耀。此外,文学热还引发了诸如“武术热”、“唐装热”以及“建筑复古热”等社会现象,我们的武术被搬上了荧幕、唐装传到了国外,各地出现了许多复古的建筑和园林。这些现象无疑给我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希望找到文化的自信,希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学”以及“国学热”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1“国学”的涵义阐述在中国文化中,“国学”是一个较为模糊、颇有争议,甚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从近代的演变发展来看,“它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再到‘国学’的过程”。[1]这一词主要是针对“西学”、“西化”等名词而提出的。就“国学”涵义而言,当前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等各种学术门类和儒、释、道、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称”。[2]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学“应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亦即关于我们自己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涵盖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的,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乃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发展的学问总体或总和”。[3]第三种观点,人大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认为:“国学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4]第一种观点主要认为“国学”包含古代的学术,也就是古代用文字表述的东西;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学”不仅包含古代的学术,还包含中国文化母体孕育出的学问,如风俗、民德等。
第三种观点的外延更广,不仅有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还有物质、技术等层面。在此,我们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国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称,既包含古代的学术,也包含物质、精神、技术、制度层面的东西。当前“国学”热潮,可以说包含了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甚至各个人群。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国学”热潮,如中国传统饮食、茶、酒、服饰以及建筑风格;也包括学术层面的“国学”热潮。主要包含大规模学者的倡导和参与,全国各地国学院、国学班纷纷设立,媒体推波助澜,民间大兴读经热潮;还包括技术层面的“国学”热潮如武术热、中医热等。2“国学热”的原因透视探讨完当前“国学”涵义与“国学热”现象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我们以为,当前“国学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时代背景方面的原因。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指我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的变迁。这一时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1.1多元文化并存与撞击。当下,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世界潮流,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都不能避免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而孤立存在,我国亦是如此。在我国,多种文化并存,既有传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这种状况必然要求要有一个文化核心,没有文化核心是不行的,否则会丧失自身的文化,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
因而构建全新的现代文化体系就被提上日程,而重建文化需要从传统中寻求思想的火花。这种情况促使了“国学热”的产生。2.1.2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兴起,各种后现代思潮涌现,人们崇拜金钱、迷恋自我、注重消费,多种价值观念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与空虚,甚至危机。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为了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心灵上的慰藉,需要从传统文化中进行挖掘适合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容。这也促使了“国学热”的产生。2.2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社会与社会民众追寻传统的心理。众所周知,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处于封闭、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遭受着煎熬,中华民族的尊严屡遭践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整体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中国正逐渐展现着大国风采,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没有文化影响力支撑的经济影响力是质量不高的经济影响力,也是不完整的经济影响力”。[5]因而,经济实力增强必然促使国人对成为文化大国的追求,最主要表现就是扔掉西方文化枷锁,重塑中华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可以说,经济发达之后对文化大国追求的社会心理促使了“国学热”。
2.3人的需要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2008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可以说我国人民已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全面步入小康时代。而与此同时,人的主体性需要也日益增强,这种主体性需要更多地倾向于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难以满足,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无线发展的,而且会不断提高层次。在我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就有了对习得文化的要求,尤其是对习得传统文化的要求,而这也促使了“国学热”的发生。3明确认识、因势利导、紧扣时代、加强研究,重构新时期文化当前的“国学热”盛宴为我们重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因势利导、紧扣时代、加强研究,从而为重建新时期文化体系服务。3.1明确认识、因势利导,使“国学热”逐步走向文化重建方向不可否认,当前“国学热”现象存在着良莠不齐,存在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倾向。如有些地方高校办“国学班”,把学员瞄准老板、总裁,平均一天花费在千元左右。也有些地方官员大力鼓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现在国学方面出版物中,大部分都是泥沙俱下,谈的大都是“权谋”、“风水”之类,使国学走向了庸俗化;再如央视运用现代传媒,造出了一些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在网上被冠以“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等名号,颇有选秀的意思,注入了娱乐化的因素。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对当前“国学热”仔细辨析,加以引导。国学的本质是“经世致用之学、生命之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学”。[6]国学需要人们进行梳理、研习,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一种信仰,进而指导与调节人们的行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能速成。这也是一种严肃的学术与人生的问题,不能有炒作和娱乐化的味道。此外,对当前“国学热”要因势利导,在具体操作方面要秉承求真、求博、求通的原则,避免庸俗化、商业化及娱乐化倾向,否则就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生活的佐料,不利于新时期文化的重建。3.2紧跟时代、加强研究,使“国学热”真正走向文化自觉,为重建新时期文化体系服务当前“国学热”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团队和数量不断增长,参与人员不断增多,无论学者、民众都加入了这场盛宴;第二、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各地都建立了国学研究院,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孔子学院以及私塾。第三、研究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许多研究已不局限于学术史料范围之内,上升到重建文化体系的高度。[7]这些特点是人们对重建中国文化的期望,反映了学者对捍卫民族文化的努力,也是对新时期时代特征的回应,是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对我们重建新时期文化体系,促使“国学热”真正走向文化自觉提供了便利。我们应借此良机,加大对国学的研究力度,充分发掘其中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如国学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处理“家国关系”和“人际关系”成熟模式,这些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及文化体系的建设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汉人研究儒家形成朴学,魏晋人研习老庄而得玄学,隋唐人诵读儒学自成义疏学,宋明人梳理儒学方成理学。今天我们研究国学要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所说的那样“国学研究要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既要潜心钻研、探幽发微、求本溯源,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8]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参考文献:[1]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1),26.[2]李郭倩.冷静看待“国学热”——王泽龙教授访谈[J].学习月刊,2007,(3),22.[3]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1),27.[4]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2.[5]董希平.国学热背后的大国心态诉求[J].中国社会导刊,2008,(7),15.[6]洪修平,许颖.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5.[7]罗才成.对当前“国学热”现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8]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