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过去旧的东西继续存在,现在新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成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严重碰撞和对立,中国社会变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让人有些看不懂、读不懂的万花筒,人们有太多的困惑和疑虑,也有太多的“结论”和“答案”。在这股国学热中,有些问题和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正视国学热——现象篇北大硕士办一耽学堂,传授三字经自称要复兴国学,图为一耽学堂创办人祭孔正视国学热——现象篇“九雯学堂”师生穿长袍上课齐鲁晚报上一则私塾漫画正视国学热——现象篇正视国学热——总结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抱一种理性的认知。毕竟,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国学,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于国学担当更多的“救世”责任,希望通过复兴国学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则是不现实的。其中,以国学来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及尝试,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必须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完全浸润于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之中的人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
此外,借助于现代通信手段,穿上“现代时装”,国学知识的普及会更有效率,但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应力戒商业炒作,同时更要当心仅仅是凑热闹、赶时髦的心态。必须强调,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正视国学热——国学热产生原因历史原因国际背景社会推动学术力量来自台湾香港的影响深层原因正视国学热——国学热产生原因历史原因:上世纪下半个世纪,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东西方都有不少学者反复提倡“新人文主义”,以期摆脱人类日益沦为机器、物欲奴隶的困境,找回失落了的人性、自我。而当他们倡导“人文主义”时,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传统文化。这当然也会引起东方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反思。梁启超1920年发表《欧游心影录》,成为传统文化潮流回归的标志性著作。正视国学热——国学热产生原因国际背景:目前在全球视野中,国家强调民族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断缩小,西方国家宣称的“文化无国界”论,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意识相对增强。
如何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这是目前中国正在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文化反思中,“国学”的兴起有它的必然性。正视国学热——国学热产生原因社会根源:政府部门的推动当今国学之兴,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值观念急剧变化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也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新评价。正视国学热——国学热产生原因民间思想根源——来自台湾、香港的影响与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台湾、香港的影响与推动,出现了儿童诵经运动。1998年以来,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倡导的儿童诵读经典的理念介绍进大陆(右图为南怀瑾)正视国学热——国学热的正面意义在全球现代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有别于西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文化,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正视国学热——国学热的正面意义精神寻根、现实需要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躁、挣扎。
当今中国文化真空般的现状是物欲横流、道德水平普遍低下、一些人精神出现危机并出现了自身文化相对贫瘠的文化断层和精神"缺钙"正视国学热——国学热的正面意义重新找回“德”的力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中道德水平的下降和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国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德育正视国学热——国学热的正面意义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国学中的经典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有利于人们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视国学热——国学热的正面意义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辅助作用:孔子的‘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一种对和谐社会的展望的思想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正视国学热——冷思考正如前面所说的,国学热带给我们的惊喜及希望是显而易见的。当“国学”热起来的同时,正说明了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了国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当我们重提国学积极意义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国学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国学也不应被无限拔高,变成一面挽末世于危澜的旗帜。
同时我们反而应该对国学热的现象做进一步的冷思考。正视国学热——冷思考与时代相背离:并非所有的国学思想都是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必须纳其精华弃其糟粕正视国学热——冷思考国学热过于极端的情况——读经热:正视国学热——冷思考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问题:在当今新的时代重建儒家传统,很可能落入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这样非但不能于儒家传统深造自得,终不能得儒家之实,只能给儒家带来灾难。正视国学热——冷思考警惕商业化对复兴儒学的侵蚀:在快速发展的国学热潮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可能会造成节目未精心筛选而存在很多错误,并和历史真实有偏差。而电视网络等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会造成更多的学生被误导。这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背道而驰的。正视国学热——总结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抱一种理性的认知。毕竟,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国学,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于国学担当更多的“救世”责任,希望通过复兴国学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则是不现实的。其中,以国学来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及尝试,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必须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完全浸润于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之中的人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活的。
此外,借助于现代通信手段,穿上“现代时装”,国学知识的普及会更有效率,但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应力戒商业炒作,同时更要当心仅仅是凑热闹、赶时髦的心态。必须强调,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参考书目(一)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华书局出版日期:2003-1-1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2004年08月国学导读—国学基础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主要参考书目(二)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 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 人必读的书“——《论语》、 《孟子》、《老子》、《庄子》、 《六祖坛经》、《近思录》、 《传习录》。 主要参考书目(三)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启超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易经》 《礼记》《老子》《墨子》 《庄子》《荀子》《尹文子》 《公孙龙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 《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明儒学案》(黄宗羲 著)《宋元学案》《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思问录》 焦循著《文史通义》章学诚著《大同书》 康有为著 《国故论衡》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冥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 《春秋左氏传》《战国 《周礼》《考信录》崔述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 《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丙、韵文书类 《诗经》 《楚辞》 《文选》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马建忠著《经籍纂诂》阮元著 戊、随意涉览书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文心雕龙》 刘勰撰《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沈括《困学纪闻》 福成《张太岳集》张居正《王心斋先生全书》 梁启超真正之最低限度要目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 《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 《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 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 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第一节 国学的基本概念 一、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 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 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 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 章之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 《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 学‛一名。 胡适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 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 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 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 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 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 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 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 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 ‘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 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