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我知道的德国博后及教职制度
前几天写日志吐槽德国的通货膨胀,没想到有不少友邻反而留言说很喜欢德国这种生活方式,有兴趣搬来欧洲住,想了解多一点。我自己也经常被人问在德国学校里工作的一些问题。想想几年前刚搬来德国,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虽然不影响跌跌撞撞勉强过吧,但是我属于挺没有安全感的人,不喜欢盲人摸象, 老想对生活环境有点整体的了解 (即使对实际做选择没什么影响也想知道)。在这住了四年后,虽然也说不上多了解,还是比刚来的时候好得多,于是想写上一点,一方面给跟我当年一样一头雾水的友邻分享一下,一方面也可以自己顺便总结一下。有说的不全面或者不对的地方,欢迎补充或者指正。
主要想分享给的对象是正在考虑/将来可能有兴趣搬来德国大学工作或者什么不为只为看看的友邻。学生生活我只道听途说过一点点,业界情况几乎全都不知道,就不班门弄斧了。
德国大学里的Academic工作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博后 (postdoc),一类是教职 (faculty)。还有数目比较少的其它工作,比如Vertretungsprofessor (不太好翻译,大概的对应英文是substitute professor, 中文评论里有友邻建议翻译成代理教授), 还有相对北美学校数量很少的Lecturer。前者是临时性的,后者以教学为主,感觉非德国人感兴趣的都不多,后面会简单说一下。
德国的Faculty职位大致来说可以分为 W1, W2, W3三个等级,按senior程度勉强可以对应为北美的A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和 Full Professor,但在实际上差别很大,不能这样简单对标(后面会慢慢讲)。
Postdoc的分类方法就多了,我自己是觉得可以按资金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学校雇佣,一类是被第三方(比如grant money) 雇佣。为什么这样分类呢, 主要是因为根据资金来源不同,享受到的福利,承担的教学义务,以及面对的限制(比如学校的合同会有个不能超过六年的限制) 会有系统性的不同,作为一个俗人,我觉得这是较实用的分类。
在细说这些具体职位之前,我觉得(对于北美或者亚洲学校背景的人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德国传统的Chair制度。
据我所知,北美和亚洲的大部分学校是以系为基本单位。一个系的成员包括有数目或多或少的不同级别的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大致上说属于学生而不是雇员),博后(有些专业很多,有些专业很少甚至没有)。博士生虽然都会有自己的导师,但除了一些以实验为中心第一年就要进lab的专业外,结构是相对松散的。很多专业的博士生,尤其是在前几年,想换导师的话是比较方便的。博士后我知道的都是由第三方基金雇佣,或者是教授自己的grant,或者是规模比较大有稳定基金来源的的center,前者有固定导师很难更换,常常也有固定的project,后者就比较独立,有没有系里出资常设的比较独立的博后职位我不知道……有友邻知道的话欢迎补充。而即使是以lab为中心的专业,排课,sabbatical之类活动也还是由系里统一筹划的。教授之间,至少在名义上是相互独立的。
德国传统大学则是以Chair为基本单位的。(敲黑板划重点)现在很多德国大学都已经或多或少改制得更接近北美了,尤其是大量招国际学生或者国际雇员的系,很少还完全照搬以前的chair制度,所以大家不要过于对号入座。但我觉得即使在已经改制过的德国大学,很多也还是跟传统制度藕断丝连,或者是 academics 改了 admin没改,造成一些新来者很难理解的怪现象。这种时候,按我个人的经验,你只要回到chair制度上找根源,经常都能恍然大悟 (后面会给一个例子)……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很多无用的好奇心的话),还是不妨了解一下。
根据具体情况不同,Chair的大小可以差别很大,从三四个人到十几个二十个都有。但基本结构差不多,包括(一定有且仅有)一个W3/C4 教授,(有时候有)一个W2教授,一两个类似Asistant Professor的职位(比较小的chair不一定有,比较大的chair一般会有),数目不定的博后和博士生,还有自己的秘书。为了方便称呼,Chair经常就以这个W3/C4 教授 (也叫Chaired Professor)命名。比如看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德国人,甚至现在刚毕业的德国人的CV,有时候会写自己做postdoc或者W1不是在Department of XYZ,而是在 Chair of Professor Dr. XXX, 就是指的这么个意思。
补充说明一下C4特指有自己 Chair的终身教授 ——W3的教授不一定都有Chair,但有Chaired Professor 一定同时是W3教授。另外传统Chair里的AP跟W1不是一回事,跟北美的tenure-track AP就更不是一回事了。这个细讲太浪费篇幅了,留到后面写教席制度的时候再说。
刚开始我以为一个Chair类似于一个迷你系,但德国同事不同意,说德国传统制度下的Chaired Professor权力比北美制度下的系主任大得多,更像是划地分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王国。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办公空间,研究基金和运行费用,还有招博士生的名额的时候,都是以Chair为单位分配给Chaired Professor的,再由他/她在Chair里分配。当然会有一定规则的限制,比如一年整个Chair要教十门课的话不可能都让一个人教,但是把所有麻烦的课分配给同一个人而把省心的课都给另一个人之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Funding和Office Space的分配更是基本完全由Chair决定了。招博后和博士生也是由Chair单独决定而不通过统一的招生委员会,所以如果想申传统德国学校的博士生或者博后的话,提前联系导师是很必要的,同时要注意在这类学校,如果之后想换导师是很难的(因为招你的其实不是学校,是这个Chair)。
因为Chaired Professor的工作不仅是教学和研究,还有管理Chair的要求,要想Sabbatical或者休假都不是能说走就走的,必须先找到 Vertretungsprofessor 在这期间代替自己履行一切职责 —— 当然实际重要的决定还是教授自己做的,毕竟今时今日就连最老式的德国人也用上网络和电话了……现在的 Vertretungsprofessor 主要“代理”的是教学和一些日常行政事务。一般来做Vertretungsprofessor 的都是做了好些年的博后或者W1甚至W2结束,但还没有找到终身职位的人,多积累点教学和管理经验,可以给CV加点分,对以后自己找终身职位有帮助。
Chair里是有非常明确的Hiercharchy的。在这一Hiercharchy下,据我的理解, postdoc和AP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都是最多六年的有限期合同 (fixed term contract),都有Mentor (就是所在Chair的教授)。 都不能独立带学生——可以带,但是在学校层面上要归到Chair的名下,简而言之就是你可以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但是最后签字的时候得找教授代签…… AP可能自主性稍微大一点,比如有可以自己支配的研究基金——postdoc在制度上是不能独立持有自己名下的research budget的,即使在发offer的时候有跟导师约定好的每年多少research budget用来开会等等,也只是导师个人对你的承诺。在学校层面上,这笔budget还是归在Chair名下的,每次开会都要先找导师批准,所以承诺能不能兑现基本全看导师人品……另外就是一般来说AP的工资会高一点,但是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会多一些。但基本来说,在这两个职位和Chaired Professor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将来重新找工作的时候,正常情况下都需要Chair的推荐信,所以独立性是比较低的。
W2在这一Hiercharchy中的位置我一直不太明白,最初我以为W2只是暂时没有自己的Chair所以需要有个“挂靠”单位,但是基本是独立的。但有一次跟一个在德国工作多年后来搬去美国的人聊天,他说促使他下决心离开德国的一大原因就是自己当了好多年postdoc终于拿到了W2的职位,结果发现仍然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感觉这个制度实在太让人窒息了,于是接受了美国一个学校的offer,以后也不打算回去了……按他的说法,感觉W2应该是独立性明显高于AP和postdoc,但是也达不到完全独立的地步,仍然处在Hiercharchy的某个位置而不是与其平行。
各个Chair之间不仅行政功能上独立,在空间上也多半是割裂的。有些规模很大的Chair有自己单独的小楼,中等的就是占一个独立的楼层。有次我去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学校访问,事先听说他们那还是传统的Chair制度,但大多数Chair都很小,只有三五个人。我心想说这最多把同一个Chair的办公室放在相邻的位置,不能跟其他Chair完全分割开了吧。结果一去发现他们整个楼都是由大小不一的套间构成的——要进具体某个人的办公室需要开三扇门,先是楼门,然后找到所属Chair的套间,打开门之后中间是Chair秘书的办公桌,左右两边分别是教授和PhD/postdoc的办公室,还有自己独立的咖啡机和饮水机之类的(因为买咖啡和饮用水的钱也是每个Chair出自己份的所以不方便公用),硬生生在一个开放空间里垒起了一个个小城堡。
大概德国人就是喜欢追求“王不见王”吧,想想在这么方寸之地,他们居然能建了两万多个城堡,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这种制度跟北美大学相对平行的制度相比,有利也有弊吧。也不是天真到以为在美国大学里,刚入职的小萌新就能跟根深叶茂的大佬完全平等,但至少在名义上不是上下级关系。或许可以这么说,北美体制的理想状态是faculty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但是经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德国体制就算在理想状态下也是一种Mentor-Mentee关系。优点是如果遇见水平高而又负责任的Chaired Professor,能在career前期得到很多指点和帮助,氛围良好的Chair里成员之间关系也通常不错,学术爱好接近,互相了解机会又多,比较容易发展成长期的coauthor甚至终身的益友(我听说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坏处就是碰到氛围toxic的Chair,小则好几年过得不顺心,大则毁掉整个career也是很容易的事。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弊大于利,因为太依靠个人的自觉性了,而不受监管的权力经常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所以最近二三十年来,很多德国大学开始慢慢向北美体制靠拢了,但是这种改变受到官僚体系的种种限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未完待续)
相关豆列:旅居德国这些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