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学国学网(lexueguoxue)首发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论语》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历代儒生的精神航标。
著名学者朱熹说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剩下的半部《论语》做什么?是做人修身。
何以修身
孔子说过:“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
在《论语》中,“行”被提到了72次,“行”指行动、实干。“行”是《论语》的重要思想,也是修身的必经之道。
孔子重视学习,但反对为学习而学习,主张学而致用,学了就做。主张言行一致、少说多做。他赞成“言必信,行必果”。
在《论语》中,“思”的也是很重要纽带。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何以修身?不但要“学”,要“行”,还要“思”!
若人人明白什么事自己本分的事,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但能“修身”,也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
读《论语》的目的正是“学做人”。《论语》开篇即论及修身治学,至理名言不胜枚举,历久弥新。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全文中64次讲到“学”字,可见“学”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观念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学”是贯穿始终的精髓,然而,学什么?怎样学?
在《论语》中孔子给出了要学《诗》《礼》《易》《乐》和射、御、书、数等等。更要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倡仁爱,但是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恕所有人的过失。
如果我们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虽然并不长,只有两万多字,但《论语》的博大精深,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之多,就算是花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如果我们真的能理解《论语》精髓所在,并践行于自身。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肯定能修自身。
我不是尚书
每个年龄段去读论语,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