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5年9月,查士丁尼正式开始了西征的战事。战争虽然愚蠢且毫无意义,但战事本身倒是饶有兴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了解一番。
战争初期,在名将贝里撒留的指挥下,东罗马帝国进行得十分顺利,但由于皇帝惧怕年轻的名将坐大,派出宦官那尔泽斯牵制其行动,且贝里撒留本人太过年轻,对部下统御能力不足,导致战争的反复,哥特国王,骁勇善战的托提拉几乎再次将东罗马人赶出意大利,贝里撒留被迫离开意大利,那尔泽斯率领大军增援后,东罗马军的局势才得到改观,在堪迪诺一战中,哥特人败退,然而,比败退更可怕的是,他们极有能力的国王托提拉被刺身亡,但哥特人并没有放下武器,他们推举托提拉的部下泰伊阿斯为王,节节退守,在最后的拉克塔利乌斯山战役中,哥特人将他们民族的力量与勇气发挥至极至,国王泰伊阿斯手执大盾长枪冲在最前面,当盾上插满了敌人的长矛投枪时,他就立刻更换盾牌,虽然这是匹夫之勇,但着实让人敬佩。就这样,他竟然连续奋战了八个小时!当他体力耗尽,更换最后一块盾牌的时候被投枪刺死,然而,他的死并没有使哥特人停止战斗,所有的哥特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一直战斗到次日傍晚,最后,那尔泽斯接受他们的请求,允许他们离开东罗马帝国国境,去过独立自主的生活。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什么)
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印在金币上容貌失真,长的还挺好玩
至公元554年,拜占庭与哥特的战争基本结束,东罗马帝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东方战线上,他们仍然持续着与波斯的战争,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阿拉伯人趁机发展兴盛起来,从此,东罗马帝国再也不复往日的强盛。
其实,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地理位置,占据欧亚交通要冲,商路必经之地,贸易发达,财税极为丰厚(随便翻翻拜占庭史都是各种巨额赔款,偏偏赔了又赔,掏空的家底还能转眼间又殷实起来),本可以大杀四方,然则放着面前大敌波斯不管,非要劳师远征做赔本生意,最终一再衰弱到永无翻身之日。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查士丁尼后,拜占庭日益衰弱
早在西征开始前,查士丁尼就与罗马教皇积极联系,试图将东西罗马教会统一在他之下,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东西罗马教会向来就有宿怨,存在着严重的派别对立,谁也不服谁,查士丁尼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此后,更因为长期与波斯的战争耗尽了东罗马帝国的国力,面对广大的西方国土,拜占庭势力空虚,尤其是在568年日尔曼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建立伦巴德王国后,东罗马帝国竟已无力防守。查士丁尼只得承认罗马教皇在当地的权威,并默许在教皇的组织协调下进行对伦巴德人的抵抗,这就给了罗马教皇一个极好的机会,直接大大增长了他的世俗影响和权力。
法兰克人与教皇
公元496年,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墨洛温王朝,他从自己开始,率领所有的法兰克人开始信奉基督教,成为当时西欧唯一的天主教王国。他信奉基督教真的是被基督教的教义所打动吗?当然不是。可是信奉基督教后好处多多。法兰克人信奉基督教的不少,基督教可以让克洛维更方便地在精神领域上巩固对国家的统治,同时,对于刚进入旧罗马高卢地区的他们来说,也可以以此获得在当地仍具势力的基督教会及罗马贵族的支持,为其吞并其他临近的日尔曼王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了公元613年,墨洛温王朝的权力落在了掌管宫廷事务的世袭宫相手中,从兰登的丕平到他的儿子查理马特,一直致力于法兰克王国的扩张活动,尤其是查理马特,实行了军事采邑制,被视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起源。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继承宫相后,想要篡夺王位,在这事上,丕平欠了教皇一个大人情。
矮子丕平。作为篡位者在欧洲的历史风评很差。欧洲人重视血脉超乎想象,尤其是王位只有王室血脉才能继承。
这个人情有多大?现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出。
西欧人对血脉的重视程度远比中国人更甚,说说是自由平等,底下都是“我是XXX之子,XXX之孙”(魔戒阿拉贡既视感),贵族血脉和平民间有巨大的鸿沟,遑论是王室?
我们看欧洲史,可以发现西欧各国的王室继承,谱系极为分明,且各国关联极深,各国王,女王间往往是表兄妹,堂兄弟之类的关系,还出现了血友病这种王室遗传病。所以如果你的血脉跟王室八竿子打不着,又想继承或者篡夺王位,那最好的手段就是娶个王室女子,生下法定继承人,比如前几章说的,罗斯大公娶了拜占庭公主,获得了东罗马帝国法定继承人的身份,可以称帝,而那些没有取得神圣罗马帝国法统的,就只能称国王,有些人不太甘心,就打起了别的主意,比如英国王室称帝的法统,是从印度取得的,法国西班牙也差不多,实际比起神罗来都是渣渣。
那么问题来了,丕平只是权臣出身,又没有“尚公主”的重要事迹,他凭什么登上王位?欧洲又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路,还是有一条的,这条路就是“神权”,大于世俗的权力。
神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神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神不会说话,谁来代替神说话?
教皇。
公元751年,教皇扎迦利派出主教,为丕平加冕,次年,丕平废掉墨洛温王朝,自立为王,成立加洛林王朝。
这个人情大不大?!
但是,这件事上,得利的只是丕平吗?
不,是绝对的双赢。
丕平获得了登基的法理性,而教皇,获得了给人登基签字盖章的大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