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学生国学大赛|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全国中学生国学等级考试考试说明”给文中在方框内的的部分断句。答案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而山涛荐之入仕欲辞不就为君思之久矣犹有消息一时传诵而不知其败义伤教夫绍之于晋忘其父而事其非君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且其入仕之初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既为邪说之魁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3.晋书与顾炎武对于嵇绍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述其差别及理由。答案晋书认为嵇绍是千古忠臣,因为他在乱军之中、危难之际舍身救护天子,慷慨成仁,足以立为后世忠义节烈的楷模;顾炎武认为嵇绍的“小忠”不足与论,因为他入仕效忠于
2、杀害自己父亲嵇康的晋朝,纯属认贼做父的不孝逆子,其行为败坏了维护文明秩序的纲常伦理这一根本,既然不能“保天下”,那么徒然地去保一姓之尊荣也就没有意义了。4.本文尾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晚清学人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又被人改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你对后人这两句话的认识。评卷参考在这里,“天下”指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所支撑着的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以及人民大众的安康福祉,绝非政权或朝廷这些“国家”的概念;“天下兴亡”,也就不指一个政权的建立与覆灭,而是指民族文化或人类文明的存续兴盛或衰败灭亡。“匹夫”作为权贵官僚之外的任何一位普通民众,
3、是否捍卫国家政权对他(她)而言或许只是一个选项,但为民族文化和苍生福祉挺身而出却是当仁不让之事。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不失亭林先生本意,后人所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则有混淆了“保国”与“保天下”的嫌疑。但在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重大民族危机之际,国家政权的意义已然绝非古代一姓之尊荣,而与民族文化和民众福祉结合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站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后人所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亦不失顾炎武之本意。(十)参考书目古代汉语1.王力著古代汉语。古代文学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2.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代史1.吕思勉著中国通史;2.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古代哲学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2.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荀子、近思录、传习录等儒家经典;3.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公孙龙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等百家经典。古代文化常识1.王力著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