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汉学 中国学 中国 海外 美国学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个人查重>>智能排版>>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朱玉票;基于学科性质的讨论:汉学与中国学辨名[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余江;马兰州;从汉学到中国学:研究范式的转型[J];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10期

祁广谋中国学在越南[J];东南亚纵横;1999年01期

黄畅;2019年国内学界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综述[J];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04期

李松;田璐;海外英文中国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现状[J];云梦学刊;2021年06期

彭石玉;柯昀含;美国汉学研究的选择性[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刘招成美国的四代中国学家及其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张西平;编后记[J];国际汉学;2004年01期

10

管永前;对国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1

崔玉军;80年代以来大陆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历史与展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2

季塔连科;郜红华;苏联的中国学研究和革新[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05期

13

张西平;严绍璗:当代中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奠基人[J];当代比较文学;2023年01期

14

何培忠;关于新征程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思考[J];国际汉学;2019年02期

15

侯且岸;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J];国际汉学;2004年01期

16

管永前;坚持国际化办刊方针 提升汉学(中国学)研究水平——“《国际汉学》被收录为CSSCI来源集刊暨未来发展建设座谈会”综述[J];国际汉学;2013年01期

17

周进;国外中国学的流变、现状与思考[J];河北学刊;2023年03期

18

吴原元;百年来中国学人的美国中国学研究进路及其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03期

19

张丽丽;美国中国学研究论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20

严绍汤玉;我和国际中国学研究[J];文史知识;1988年03期

21

施雪华;国外中国学的历史、特色、问题与走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综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3

乔志航日本现代中国学研究格局[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24

方铭;中国学研究视角的意义[J];学术月刊;2013年06期

25

赵韧;遥望与想象——德国汉学家鲁道夫·瓦格纳的“十七年小说”研究[J];小说评论;2023年03期

26

吴原元;新时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念、取向及进路再思——张冠梓主编的《哈佛中国学》读后记[J];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02期

27

“汉学”应正名为“中国学”小议[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28

李松;杨炜竹;海外中国学期刊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03期

29

陈吉荣;汉学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澳大利亚汉学研究为例[J];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02期

30

杨静林;略论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贡献与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张注洪;国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考察[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梁怡;浅谈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许嘉璐;汉学的“三个面向”与人类新秩序——在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上的主旨演讲[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2年第3期(总第16期)[C];2012年

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2年第3期(总第16期)[C];2012年

阎国栋;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节与俄国汉学萌芽[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10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11

许琳;在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致辞[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2年第3期(总第16期)[C];2012年

12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3

胡鞍钢;谈现代中国研究[A];国情报告(第十卷 2007年(下))[C];2012年

14

施晔;高罗佩对中国猿文化的阐释及其范式意义[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5

陈蕾;他乡有夫子——加拿大汉学家施吉瑞先生访谈录[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辑)——中国文论的直与曲[C];2009年

16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17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18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19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A];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C];2017年

20

李太平;清代乾嘉汉学德育思想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1

书刊简称对照表[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22

许嘉璐;国学,汉学,交流,兴盛——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演[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3期[C];2009年

23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4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25

顾彬;没有接触就没有文化:从文化沙漠到文化天堂[A];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极文化”论丛(2017)[C];2017年

26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27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成功召开[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3期[C];2009年

28

尊敬的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C];2004年

29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六辑)[C];2004年

30

仇华飞;李婷婷;美国学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多维视角[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2条

谢淼;德国汉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1978-2008)[D];武汉大学;年

谷倩兮;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年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年

薛维华;边缘风景:《教务杂志》与传教士汉学知识传播[D];北京外国语大学;年

张冬阳;赖山阳的汉学与史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年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年

金蕊;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更替[D];武汉大学;年

汪润;“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年

赵鸣;战略之差异亦或价值观之差异[D];武汉大学;年

10

包晓;美国中国学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1964-1979)[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11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年

12

陆益军;道光时代汉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年

13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年

14

杨惠玉;《通报》在西方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角色[D];上海交通大学;年

15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年

16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年

17

杜磊;《赵氏孤儿》译介史论(1731-2018)[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18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年

19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复旦大学;年

20

端木敏静;融通中西,守望记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研究[D];浙江大学;年

21

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年

22

郭燕飞;二十世纪美国学界的东亚秩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李雪琦;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安徽大学;年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年

宋玉玺;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年

李蕾;持续的变奏:伊沛霞的中国学研究[D];山东大学;年

杨儒;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许孝乐;芮沃寿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年

刘文霞;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扬州大学;年

李乐男;美国中国学研究促进会及其活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年

张命一;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吉林大学;年

10

白海涛;对幸田露伴《幽情记》中汉学元素的考察[D];外交学院;年

11

张裕立;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吉林大学;年

12

武艳;叶女士的汉学成就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年

13

孙帅;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年

14

刘婷;实用主义视角下的范琼汉学思想考察[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年

15

林馨;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厦门大学;年

16

杨璐荧;顾明栋的汉学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年

17

刘亦宁;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福建师范大学;年

18

杨楠琪;理雅各中国文学汉学文章汉译报告[D];上海师范大学;年

19

姜萌;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山东大学;年

20

王津津;论英国汉学家葛瑞汉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年

21

高鹏慧;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内蒙古大学;年

22

林颖;美国中国学:从传统到现代[D];福建师范大学;年

23

李达;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清华大学;年

24

李真;浅析费正清的中国史观[D];河南大学;年

25

余倩虹;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年

26

李晓萌;汉学论著《全想中国》(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广西民族大学;年

27

纪永娟;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兰州理工大学;年

28

阳春林;乾嘉汉学对清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年

29

多春齐;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年

30

郑肃楠;在汉学与宋学之间[D];西南政法大学;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本报记者 田晓玲;和合共生:当代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意义[N];文汇报;2010年

本报记者 宋晖 杨阳;交融中的“中国学”、“国际中国学”与“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柴逸扉;外国人这样钻研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

记者 姜小玲;文献不仅解谜还能还原历史[N];解放日报;2010年

;侯且岸的美国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0年

本报记者 湘君;中国学研究任重道远[N];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杨雪梅;真实中国需要多样呈现[N];人民日报;2010年

严绍璗口述 本报记者 石岩 实习生 张丽红;严绍璗治学记[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武;中国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N];解放日报;2006年

10

记者陈静;海外中国学:从边缘走向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1

;刘梦溪:“汉学”“中国学”可否不统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2

本报记者 王宏宇;开启国外中国学研究新里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3

本报实习记者 张尼;世界中国学研究更关注现实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4

本报记者 石岩;老朽的汉学 年轻的汉学[N];南方周末;2007年

15

段钢 徐俊音 汪仲启;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的精彩[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6

本报记者 杨桂青;汉学:世界在和我们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7

记者 冉风;以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8

;以中国学研究服务当代中国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2年

19

记者 舒晋瑜;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举办[N];中华读书报;2020年

20

记者 田晓玲;首次颁发中国学研究贡献奖[N];文汇报;2010年

21

记者 何馨;积极推进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2

深圳商报记者 钟诗婷;深大成立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N];深圳商报;2013年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沈阳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宇超;马来西亚中国学研究持续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

24

记者 李小佳;中国要出自己的“费正清”[N];解放日报;2015年

25

;毕其一生关注中国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3年

26

刘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当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特征和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7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将会改写明清之际中西交流史”[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8

本报特约记者 张玉梅(上海交大);钟鸣旦:重新思考与时俱进的汉学[N];社会科学报;2015年

29

本报记者 张树伟;新汉学 世界打量中国的目光[N];中国教育报;2012年

30

本报记者 尹英;汉学需要完整的中国观[N];社会科学报;2016年

上一篇: 国学教案20篇中班.docx
下一篇: 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