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在上一章,老子给我们讲述了善于以道为政的统治者,不是使用智巧心机去管制人民,而是以淳厚朴实来引导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66章;这一章承接上一章以德治国的“稽式”,继续讲述王者之道,我们先来看一下第66章的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一章讲述了圣人如何用玄德来治理民众,圣人之治,不用权谋心机,不赖严刑峻法,所依靠是就是德,是遵循了道之朴的玄德;玄德就是上德,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原理,老子在第二章就写到: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所以谦下之德就是上上之德;本章开头,老子就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江海谦虚处下,有容乃大的特点,说明了真正的王者之道,除了关注大小多少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上下前后的关系。
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成为百川交汇之所,就在于它所处的地位低下,而水往低处流乃是自然之规律。从智慧的角度说,江海因为非常谦虚,总是处于较低的方位,所以赢得了天下百川的拥戴,才成为百川河流所归往的地方,因此成为了百川之王。老子由此推及人类社会,统治者治理天下百姓的道理与此相同。你若是想让天下的百姓都成为你的子民,将你拥戴,你首先就应该像那江海一样,处于一个较低的方位,让人们相信你,支持你。所以,你想成为人上之人,就必须对地位低下的人亲切些,谦和些,让这些人把你抬起来。你想处在人们前面,就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身后,让大家觉得你可以依赖,自然会把你推到人前去成为领袖。这就是第39章中所说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因为圣贤言语谦和,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觉得心理平衡,所以虽然居于百姓的头上,百姓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负担;虽然总是处在百姓的前面,但百姓却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妨害。这样一来,哪个百姓不愿拥戴这样的领袖呢?
老子在这里之所以强调圣人之治下的民众并没有感觉有负担和伤害,主要是针对春秋时期的贵族统治者大多都是弄权作势于邦国之内,极欲扩张于邦国之外,那些处在高位的人,见物而欲起,思利而争先,百姓很难承受其威压之重负以及扰害之痛苦,因此,老子要执政者谦虚处下、退身居后,这与前面第八章、第二十三章中“不争”的主张完全一致,目的是以圣人之不争,达到百姓之“不重”和“不害”,以百姓之“乐推而不厌”,达到圣人“上民”和“先民”的结果。
圣人没有想着占有什么利益,更没有觉得自高自大,自然用不着去跟什么人争来争去,而相互争来争去的世俗之人只有去相信和推崇他们了。因为他们不争夺,所以没有人会跟他们去争夺。道理还是很简单,没有了争夺之心,也就站在了更高的维度之上,天下也就没有人会把他们作为对手和敌人,那谁还会跟他们相争呢?
道德经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比较容易理解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一部内圣外王之学,而本章把谦下之德,作为统治者内圣修行的基础,以先求内圣,方可外王的前后顺序,体现了大道至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智慧。
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江海为百川所趋,圣人为万民所向,都是由于“善于处下”的缘故。当然了,这里需要我们再次强调的一点就是,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和领导者的书,这里面蕴含了深刻的中和思想,大江大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百川之王,谦虚处下是其一,有容不争是其二。
所谓谦虚,前提是己经充实,否则那不叫谦虚,是空虚,所谓处下,前提是有能力居上,否则也不叫谦下,是卑下。所谓不争,前提是有能力相争,否则也不叫不争,是无能。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首先做到了内圣,他们既具有处上争先的能力和地位,又具有处下不争的德性和胸怀,既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又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才最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达到外王的境界。
老子认为,执政者只有肯于处下,善于处下,才会最终居上;只有肯于居后,善于居后,才会最终进前;只有肯于不争,善于不争,才会无人与之争。总之,只有“无为”,才可以“无不为”,只有“无私”,才能够“成其私”,这既体现反者道之动的原理,又体现了弱者道之用的精髓。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译文: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统治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觉负担沉重;虽然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觉受到妨害。所以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们而不会厌弃他们。因为圣人不与人民争利,所以天下没有人会和他们相争。
好,第66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视频,敬请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道德经 精装
¥59.8
购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