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上十点,上海卢浦大桥,一个17岁男孩死去。
回家的路上,他与母亲发生争吵。
车开到路浦大桥,孩子打开车门,从桥上纵身跃下。等到警察赶来,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事情发生的原因据说很简单。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回家的路上,母亲又因为这件事批评他。
孩子一时气不过,跳桥自杀,死了。
看到这个新闻,朋友挺错愕:为了这点小事就自杀,现在的孩子都这么脆弱吗?
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也曾经生过这样的想法,不止一次。
上海17岁男孩的新闻不是孤例。
去年4月25日,还是南京10岁男孩弄坏学校厕所门不敢叫家长,从家中跳楼自杀;
还是南京,今年3月12日,9岁男孩在打破学校窗户后害怕被爸妈打,跳楼自杀;
深圳宝安,2月21日,13岁的小金因为寒假作业未写完,被勒令补写后自杀;
去年,西安一初三少年在被强制理发后,觉得丑到无法出门,自杀身亡……
根据人民网的报道,中国的儿童自杀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不能保证,但是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7年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就指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考虑过自杀,其中又有6.5%的人为自杀做过准备。
还有很多孩子自杀的事情被家长掩盖下来,因为这件事不光彩。
每当有一例儿童自杀出现,它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成为了我们的哀痛和集体创伤。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这些孩子在生命正鲜活的时候选择了结束。
真的是因为中国式教育,中国式亲子关系吗?
△中国式家长,似乎总会让孩子哭泣
我无法轻易地将之归结一个妈妈的失职,从而结案陈词。
从社会来看,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就像一个运转良好的机器,会有人掉队,滑落,逃逸出了原有的轨道。
最近看了一篇演讲,主讲人是研究社会恶性事件的黄志豪律师。
△黄志豪是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王赦的原型
他一直研究,为什么这些人要追求终极的毁灭?
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并没有受到折磨和伤害,不是出生在一个畸形的家庭。
这个世界对于他们不是黑暗的,而是淡而无味的。
之所以会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内心的疏离和孤寂。
两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过。工人在劳动里奉献的越多,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卓别林 摩登时代
在高速运转的社会,当我们的生命价值,被简单转换为工时收入比时,除了社会顶端那1%的人以外,所有人都臣服在生活的压力下。
在这样的环境里,忙碌的家人间想要交心,何其不易。
在视频里,男孩冲出去,妈妈还在和他说着什么。
站在母亲的角度,也许她工作了一天已经非常疲惫,当时有点儿不耐烦。总之她没有给到这个男孩儿及时反馈。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那一刻也许非常孤独。
他是如此地不被注意,甚至连亲人也不曾在意他的内心感受。以至于他做出这样的事,用极端行为来换取关心。
这种极端的倾向,不仅指向自己内心,有时也会转嫁给陌生人。
电影《告白》中的渡边修哉便是这样的少年。
在外界看来,他不仅没有熊孩子的迹象,甚至很优秀,发明的作品在全国大赛中都能拿到优秀奖。但是,骨子里他却是个恶魔。
因为被少女杀人的新闻抢去了风头,他决定用自己发明的道具杀人,以此来让世人认可自己的才能。最后,他杀死了老师的女儿。
面对杀人这件事,渡边展现了普通少年没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仿佛那只是个游戏。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母亲在他年幼时的离开,导致他童年始终处于缺爱状态,最终成为他人无法理解的恶魔少年。
不要以为这只是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场景,这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失能家庭。
什么是失能家庭?
由于社会结构和家庭形态的转变,原本家庭应当提供的教养功能逐渐瓦解,甚至无法提供孩子良好适当的照顾。
很多人难以理解,在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很容易发生这样的现象。父母都忙着工作 ,孩子表现乖顺,就觉得万事放心;孩子的沉默,被理解为代沟。
△强硬如六爷,也无法处理好与子女的沟通问题
他们毫无感觉。这个家庭已经失去了内心沟通,还觉得一切如常。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一个20岁的少年携带自制枪支,在电影院向无辜群众随机扫射,造成9死21伤。
有个律师接下了这个案子。和其他人一样,他一开始是愤怒。
但是愤怒会消退。
浮现在这个律师心里,是一个无法释怀的疑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子不教,父之过。每当社会上出现这类问题,舆论都会指向他们的父母,认为是他们教子无方才会导致惨案的发生。
律师去找了杀人犯的父母。
发觉他们只是两个普通人。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有无数个,父亲沉默寡言,母亲整天忙碌。没有虐待,体罚,侮辱。有的是这千万个家庭都存在的问题,疏离。
在事情发生后,他们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把小孩教坏了。
孩子喜欢躲在自己房间,应该管吗,不是要给孩子独自成长的空间吗?
是自己太自私、太忙,都没时间跟小孩讲话聊天,才会教出这样的变态杀人魔吗?
是沟通出了问题。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案件原型人物,黄志豪律师每周会和少年聊两个小时。
最开始少年回忆起案件经过通常是一脸迷茫,但律师慢慢地把受害人的身份背景,说给他听,把这些数字赋予真实的生命。
最后少年说:“如果我早一点认识他们,也许我就不会这样做。”
如何预防这样的事一再发生?
在这些失能家庭里,疏离的亲子关系里,也许存在很多已经快要变形的灵魂。只是我们听不到他们的求救。
这时,父母如何走进孩子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小时候看《家有儿女》,很羡慕剧中的家庭模式。
慈父,严母,各种问题的毛孩子,整天麻烦不断,却又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尤其是夏东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想拥有夏东海这样的父亲。
可能跟他儿童剧导演出身有关,他身上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他懂得尊重孩子。
△面对小雪的秘密,他选择尊重隐私
作为继母,刘梅为了不让夏雨和夏雪感到受冷落,经常会将火力集中在刘星身上。
刘星虽然皮糙肉厚经得住打骂,但也不是木头人,还是能感受到不公平,有点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感觉,时常会提出抗议。
夏东海很明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没有因为刘星不是亲生的就偏心自己孩子,,反而处处找机会帮刘星解围。
只要刘星一求救,他会立马心软,帮着刘星跟他妈说好话。
在整个家中,让刘星最有安全感的人,应该就是夏东海了。
△这句老爸叫的真心诚意
刘梅要打他,夏东海立马拦下来,去小房间和刘星进行一场哥们谈话。
当年看到这儿,我真心钦佩夏东海。
作为孩子,谁不想有这样一个父亲,能够和自己打成一片,让自己把不敢说的话,都说出来呢?
也许像夏东海这样,对很多人来说,是挺难做到的。
但我希望中国的家长,可以向夏东海学习学习,如何面对孩子。
我不希望这种亲子关系,只是一个梦幻戏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