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叶书院
两位耄耋诗翁
彭黎明先生2017年来信
锡信兄:
你好!
今早读了你发来的散文《晚寄的真情》,好像喝了一杯醇厚的陈年老酒,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过去,我知道你的诗写得好,今天又知道你的散文写得如你的诗一样好。写诗和散文,需要有才有情,阁下是才与情俱佳,不是一般的佳,足可称为大家也。我建议你把这篇散文发在《红叶》上,斯同红叶一般凄美,代表《红叶》的水平。
《晚寄的真情》读后感
管淑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庚信文章老更成”之语,中国美术史上有“人书俱老”之语,这里的“老”都不单指年龄,而泛指人生阅历和历史感悟。贾锡信先生《晚寄的真情》一文,苍凉而不消极,深沉而不晦涩,感人至极,催人泪下,是一篇颇见文学功底的散文。
作者从历史的深处款款走来,以略显沉重的语气向我们诉说一段人生过往。读罢,令人心中五味杂陈,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文中的境地,与文中人物一起共同走过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作者从1955年到河北芦台中学读书开始,描述了反右、文革等历史事件中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对历史的回眸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文末,令人回肠荡气的“大致可观”四个字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朱道孔先生却已仙逝了。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一切悲欢仿佛都沉埋在历史的烟尘里了。唏嘘之余,我们又能收获一种新的人生哲理:深厚而真诚的师生情谊,具有传统文人风骨的现代知识分子情怀,严谨而庄重的为文之道,都将永远存续并且传承有序,这就是生活的希望。
读《晚寄的深情》有感
布 丁
贾锡信先生写的《晚寄的深情》散文,是一篇深度记录那个特殊年代悲情历史的典范之作。文章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以饱蘸深情和悲怆的笔力,从细微处着墨,真实描绘了发生在中国北方一所农村中学里翻天覆地的历史劫难:受人拥戴的师尊沦为阶下囚;愚钝粗野、无知无畏的顽童“造反革命”,犯下难以置信的罪恶;教育乐土被践踏,知识荒芜,斯文扫地……
文章中不仅仅是充溢着浓冽的师生情,更是用一支史笔,引经据典,深刻剖析了十年浩劫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警示我们:这样的历史再不可重演!留给后人一段不可忘却的史实。(2022.8.30)
浅读贾老师《晚寄的真情》
周香兰
一、求学路上与老师的真情
朱道孔朱老师对学生的严谨态度与耐心鼓励,激励学生们勤奋好学,培育学生多读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位好老师从五七年便开始遭遇恶运,几年后文化大革命中,朱老师的命运更惨了,挨批斗,干一些最脏最累的活儿。
朱老师的遭遇是那一代有学问有知识人的缩影。 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无理可讲,越想讲道理越遭受毒打!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啊?讲学问,讲道理,行不通了!天下谁还敢说真话呀?
“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最神圣最向往的职业,一下子跌入谷底,打碎了我心中最初的理想。
二、逆境中回母校看望老师
在文革中,能回学校看望老师的人是勇敢的人!一般来说都躲得远远的,人性、人心,经历着严峻的考验!贾老师在文中写到:“动乱的年月,肃杀的秋天,学校操场杂草丛生"。教室空荡荡的,传授知识与文化的地方荒芜了。
贾老师的老师们在这场浩劫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在这样的惨状下,贾老师继续做了老师这一职业,无畏前行。 贾老师在文中写到:“在瑟瑟秋风夕阳下,思考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知识分子独有的深沉、忧患意识和严肃的批判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却受到压抑!知识分子斯文扫地,肉体的打击,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的摧残,最痛苦的是人格上的污蔑!” 在愚昧和无知面前,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伤痛!
三、恢复正常教育
一代知识分子终于迎来了曙光,能在逆境中存活下来的人太不容易了,心理承受能力得多强大呀!贾老师的老师们再见到学生的时候竟无言以对?无法说出此时的感受!朱道孔老师在落难中,得知学生去看望他,又惊又喜,学生在特殊时期能去看望老师,仅仅是给予一点点的善意,竟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照亮了在逆境中挣扎的灵魂,甚至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能给予无穷的勇气战胜困境!
我第一次读《晚寄的真情》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在红叶书院听贾老师讲课,跟贾老师学习写诗,贾老师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领略了国学经典里面丰厚的文化瑰宝,感受到诗词丰富多彩的魅力,同时也感到文化断层所带来的知识匮乏。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努力学习吧,一定不辜负老师无私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倾心付出。
(写于2020年1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