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日前发布文言文校庆公告,收到不少点赞,也引得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感叹古文素养不够。就在今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使用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
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古诗文诵读,不独培养出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当生活被眼前的苟且蒙住双眼,其实你所希冀的远方,就在那噙于口角、渗入魂灵、化作基因的一诗一词中……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启真笃学,求是育英……”
这篇公告由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楼含松、陶然、王德华和胡可先教授合力创作。文章几易其稿,每个字眼细细推敲,“不知道改了多少遍。”
你,读懂了多少?
那些年,一起背过的“送分题”
求学时的你,也曾有过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上知“迢迢牵牛星”,下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感慨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品得了“噫吁嚱,危乎高哉!”;周游列国,观诸子百家争鸣;伴文人骚客左右,忧其忧,乐其乐;徜徉天地之间,与智者上下求索……而今的你,还记得背到寝食难安的古诗文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诗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荀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诸葛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渊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范仲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白居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曹操)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李商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辛弃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吟诵古诗文,诗意地栖居
中国,一个曾经满是“文化贵族”的国度。如今,在日趋物质化的世界,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传统文化根基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更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面对令你萌生出特殊情感的场景,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一代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怎能坦然地诗意地栖居?
《让孩子背诵他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作者/mu peng、叶存智
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就记住了情。
4、5岁
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
给
六年级的孩子讲授古诗时,领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因为离家一年有余,我几乎心酸又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可是孩子们全无感觉,只是大声读过,然后问我“要求背诵么?”
后来,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足以令人落泪。诗歌带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大概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如果不能,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显得单薄,也是一大憾事。可惜,这种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
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
或许重点不是该不该背诵,而是应该怎样背诵。
昨晚
与友人聊天,她说幼读诗歌,未解其意,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童子功,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
所以,或许是我们搞错了重点。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要保留诗歌,而是应该怎样教授诗歌;不是应不应该背诵诗歌,而是应该怎样背诵诗歌。
同事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儿。幼儿园小班。让她背诗,必然是艰涩困难。可是,她的母亲跟我说,孩子看电视时,只要看过几遍,就能背下所有的广告语。连语气声调都拿捏惟妙惟肖。我想,这应该不是个案。
广告的本质就是重复,借此营造一种“虚假熟悉”的错觉。也许应该把这个例子迁移过来,不应该强求学生在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内背诵出来,相反,应该不断重复、不断在他的耳边眼前晃荡,所谓耳濡目染,大概就是这样的概念。
说让小学的孩子领略诗歌的美感,这扯得有点远。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与其让他花时间模仿广告,不如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在轻松的重复里,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
不要强迫,不要压制,不要引起逆反心理。要引导,要陪伴,要设置情景和画面。
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可惜,多数家长都忽略或者无暇顾及这一点。他们在接孩子时习惯性的问一句:“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父母教了什么。
对了,让我把开头的故事讲完。
孩子们问我:“这首诗要求背诵么?”
我说:“课本里没有要求。如果你们喜欢,就背;不喜欢就算了。考试不会出现的。”
两天后,默写。在写了全部的字词后,他们提醒我说还有一首诗没写。
“哪首?”“《逢入京使》。”
“不是没有要求背诵么?”
“我们都背过了!”他们很大声的说。语气里是完成了额外任务的骄傲。
果然,全班只有两个孩子写错。
那一刻,在我心里燃起的是满满的感动,这比一百分的卷子更让我骄傲,因为我跟他们说的是“如果喜欢,就背”。而我知道,他们喜欢,绝大多部分的原因是来自我喜欢。
其实,背诵一首古诗,没有那么痛苦的。
诵读古诗文,
触摸生活本真,
传承中华文脉。
点击「写留言」
谈谈你最喜欢的诗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