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大量音乐作品的著名作曲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曲作者。郑律成也曾是朝鲜劳动党党员,是《朝鲜人民军进行曲》的曲作者。对此,中国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唐诃评价道:“两个国家的两首军队进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郑律成毕生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不懈奋斗,创作了近400首音乐作品,被誉为“军歌之父”。
延安铸就的革命作曲家
1914年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半岛南部全罗南道光州(现在韩国的光州市)杨林町,原名富恩。当时,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殖民地。郑律成的父亲是位爱国主义者,在其影响和支持下,郑律成的三位兄长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哥和二哥均是中共党员,并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郑律成19岁时跟随三哥来到中国,当时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了“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郑律成进入该校学习。毕业后在南京鼓楼电话局做情报工作,监听、搜集日本人的情报。为更好地掩护身份,组织上资助他去上海学习音乐,其音乐才华开始崭露头角。
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中国的抗日烽火使郑律成日趋成熟。他认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即朝鲜人民的胜利。他痛恨国民党实行不抵抗主义,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与日本侵略者,同时敏锐地认识到只有延安能给中国带来希望、光明和力量。他敬佩中国共产党,敬佩毛泽东制定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认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创举。他衷心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称赞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年轻的他决心到延安寻找中国共产党,寻找真理。在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的资助下,郑律成背着小提琴和曼陀铃,还有《世界艺术歌曲选》和《世界著名歌剧选》,奔赴延安——一个激发他创作热情和成就音乐人生的地方。
1937年10月郑律成抵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担任音乐指导。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1940年是他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他认为其音乐作品系延安这一抗日圣地所造就。众多有影响的作品问世于该时期,如《延安颂》《延水谣》《寄语阿郎》《生产谣》《黎明曲》《草原曲》等,描绘了艰苦朴素却又生动活泼的延安生活。其中最富代表性、最受欢迎的是《延安颂》和《延水谣》。
不过,延安时期他更多创作的还是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郑律成看来,若不全心全意地投入抗战,不写部队,不用音乐来反映民族解放战争这一伟大时代,就会使音乐史留下一大空白。他创作了《保卫大武汉》《十月革命进行曲》《百团大战进行曲》等,最著名的是《八路军大合唱》。这部作品由《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等八首歌曲组成,又属《八路军进行曲》流传最广。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这首进行曲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1988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确定该进行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为朝鲜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创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顿时沸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歌声和口号声中,郑律成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时此刻,他的夫人丁雪松坚定地对他说:“你为我们中国的抗战而战斗,现在该轮到我为朝鲜的独立而战了。”经中央批准,他们离开延安一起远赴朝鲜。抵朝后,丁雪松历任华侨联合总会委员长、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等职务。郑律成的组织关系也从中共党员转为朝鲜劳动党党员,全身心地投入筹建人民军协奏团。1945—1950年,郑律成历任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朝鲜军民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图们江》大合唱等十余部作品。他还改写了在延安时写就、未及演出的《抗日骑兵队》大合唱,在平壤和朝鲜其他地方演出并广播了200多场次。
其中,《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就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样,成为了朝鲜人民军军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正是这首激昂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鼓舞着人民军将士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打败美帝国主义。在前线炮火声的伴奏下,郑律成又为朝鲜军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谱写了《共和国的旗帜迎风飘扬》《战士的誓言》《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有一张郑律成在前线坑道里创作音乐的照片,在照片背面,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听着响得很近的机枪声,把写好的曲子自己哼一遍。”
加入中国籍再创音乐辉煌
1949年10月中国与朝鲜建交。丁雪松通过中国驻朝使馆给周恩来写信,称在朝工作5年,对国内情况已很生疏,希望回国学习;同时提出郑律成与她一道回国、转回他的党籍以及加入中国国籍的要求。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很快作了批复,并亲笔致函金日成征得同意。金日成十分大度地说,“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干部,现在要一个郑律成,不成问题”。在两国领导人关怀下,郑律成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党籍,并加入中国国籍。
回中国后,郑律成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为寻找新的创作素材,他深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长期到农村、工厂、林区、营房体验生活,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到1964年,郑律成创作了200多首音乐作品,题材极其广泛:有讴歌工人的《采伐歌》,赞美农民的《幸福的农庄》,也有歌颂解放军的《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前进,人民空军》等;有写给儿童的欢快明朗的歌曲《和平鸽》《快乐的童年》等,也有涉及国际风云的乐章。
晚年,郑律成又倾注全部热忱,以十年辛劳,为当时已公开发表的《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数十首毛泽东诗词谱曲。这些力作深切表达了郑律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一宏大工程也是他取得的最后一个音乐艺术高峰。
1976年12月郑律成病逝,享年62岁。他留下的宝贵音乐财富,今天仍然是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2009年,哈尔滨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落成,在“军歌嘹亮”展区的一面墙上写着:他是不戴军衔的战士,是战士冲锋的号角。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所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