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再说点新的。
什么时候你开始发现美国不过如此? - 风大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再谈钱学森之问 - 风大可稍息否的文章 - 知乎
这一对比能够成立的先决条件,是两国同一时期的科研成果,可以反映同一时期的教育效果。
我这样一说,很多人就知道这个对比是错误的了。因为二者是不同期的,同一时期的科研成果无法反映同一时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效果反映科研领域,有很大的滞后性。而且,评价科研成果时,人们往往又以科学奖为标杆,这就更加滞后了。以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奖诺贝尔奖为例,一般取得成果的年龄,平均大约是40岁。然后获奖,要在取得成果之后,再等待18年之久(接近19年)。一个人的受教育年限,基础教育部分集中在20岁以前,高等教育部分集中在30岁以前。粗略计算,科研奖项反映的是20年前的科研成果,是30年前到40年左右的高等教育水平,是40年前到50年左右的基础教育水平。
按照这个统计数据,2020年前后中国获得的科研奖项,主要反映是2000年的科研成果,1990年到1980年年之间的高等教育水平,1980年到1970年之间的基础教育水平。
按照这个统计数据,如果要检验21世纪以来这20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成果,最早就要等到2060年。要看2060年到2070年之间的科研奖项。
按照这个统计数据,一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要出成果,差不多要等到21世纪30年代。他要从2020年开始就要开始追寻一些特定方向的研究了。等到他获奖,则要等到21世纪50年代。
严重的滞后性,导致我们看到科研成果的时候,科研成果所反映的那个教育时代早已过去了。
那么美国是什么情况呢?
美国搞快乐教育,是60年代开始的。这一教育变化的效果十分显著:
2000年,外国学生拿走了美国30%科技方面的硕士学位和40%科技方面的博士学位。
这是《美国理科学生越来越少 科技人才缺口拉大》所提供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在不同的搜索引擎里搜索“美国学科家有多少外国人”时排除掉了大量关于“美国科学家人才多”的垃圾信息以后才找到这个文章的,而且随后搜索“美国理科学生越来越少 科技人才缺口拉大”居然搜不到。还是换了不同的搜索平台才最终找到了这个文章和数据。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关美国的信息都是垃圾。
从80年代开始,美国科技劳动力中,出生于外国的人口越来越多。1990年时,美国总体科技劳动力中只有约14.13%是外国移民。到2000年时,外国移民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2.40%。
但外国移民并不是平均地占领各种工作岗位。……可以看到2000年时,虽然总体科技劳动力中外国移民的比例为22.4%,但持有博士学位的科技劳动力中这一比例则是37.6%,而且这个趋势仍在急剧恶化。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字,2011年所有被授予博士的人中有29%是外国人(这还不包括在上博士前入籍了的外国移民)。而工学博士获得者中有52%是外国人。传统理科(不包括生命科学)博士中有39.6%是外国人。
从数据上说,快乐教育立竿见影地导致了美国在20年后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美国人现身说法,直接否定了当前国内流行的追捧快乐教育的观点。
所以实际情况很明确,正是因为美国学生学得太简单了,所以才导致他们做不出出类拔萃的好东西。
美国的科研实力,建立在美国本土教育以外的基础上。
对此美国人自己是有认识的:
近日,一个为美国领导人提供咨询的科学委员会警告说,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地位正在消退,因为美国正面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短缺。美国学生对科学越来越没有兴趣,而美国又不可能完全依赖外国学生来填补这个空缺。
有意思的是,按照“一直以来的惯例”,说美国坏话的时候一定要补充一句美国的好处。比如这段话,在最后就非要加上一句“但是,尽管如此,美国科技水平仍然领先世界”。这种所有人都必须自动为美国人洗地的习惯,正是数十年来美分横行的重要体现。
很多人一讲美分都讲公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据我在不同分类论坛里的观察,美分党的成分历来是由大量的杠精和喷子构成的,公知只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但是在正常论坛里面,杠精总是极少数。我从未在其他分类的话题下见到过像美分党这样高比例的杠精。如果在普通人里面有5%的人是杠精,那么在美分党里面只有5%的人不是杠精。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很可能这就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因为早期美分党占领论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用低俗暴躁言论排挤正常人群。美分党组成人员的素质之差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现在将焦点集中在公知身上,固然沉重打击了美分党的核心骨干,但是也让人忘记了他们主要是以抠脚大汉、小黄毛等社会失败人员组成的主要面貌。劣化是美分党的主要特点。这直接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因为美国自己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劣化现象。
美国对本国人才的劣化现象也是忧心忡忡的。
康奈尔大学研究部主任理查森教授说:“问题是我们现在没有培养自己的研究人员。”理查森说,美国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越来越低。理查森说:“从1975年以来,美国18岁到24岁的大学生中,攻读理工科的比例已经从世界排名第三,下降到排名第十七。这样下去在未来不可能有竞争力。”
这正是60年代快乐教育的结果。
有趣的是,这正是城市游击战在美国广泛开展的时期。之前说过了,和美国有关的信息往往都是垃圾,这个事情也一样,直接搜“城市游击战”会被无关的垃圾信息淹没掉,要去搜索“黑人城市游击战”才能找到。这个垃圾信息现象,用比较高大上的说法就是“信息噪声”。通俗的说,就是你想听别人说话,但是旁边有个大卡车在疯狂鸣笛,你啥也听不见。
快乐教育破坏科研能力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
可以明确的是,美国当前的科研实力,和他们烂成渣的教育没有直接关系。
简单说,就是拿钱买的。
从教育转化为科研,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远见的教育和科研体系。
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可以以日本为例子来看这个问题。日本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拜慈禧和李鸿章所赐,获得了发展教育的天量资金。经过长达一百年的教育努力,1999年的时候,日本提出了21世纪的科研展望,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上半叶的50年里,夺取50个诺贝尔奖。今年是2020年,今年年初的新闻是:日本19年拿到了19个诺贝尔奖。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李鸿章指挥下的中国军队惨败于日本;然后李鸿章“隐忍为国”,给了日本数亿两白银和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从而为日本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分横行的网络上,李鸿章会被洗白。因为日本是美国对华冷战的前哨基地,招间谍都是在日本进行的。这可是日本崛起的大功臣,是要进靖国神社的。
百年树人,经过一百年的努力,日本终于建成了一个从上到下都受过足够教育、教育质量过硬、人才充分的教育和科研体系,并在21世纪迎来了井喷。
日本也搞过一段时间的快乐教育。他们现在正在苦恼这件事情,而且现在正在纠正这件事情。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其实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慕洋犬太多,你不知道谁是人谁是狗。一个方面是人才培养缺乏长远计划。这个缺乏长远计划集中体现在屡次出现的人才波动上。要么突然就突然提倡职业教育,强制归并普通中学;要么就突然搞教育产业化,突然供应超量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人才供应的不稳定,和教育系统自己缺乏长远考虑有直接关系,也有教育系统以外的问题。
至于人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分省录取不公平,这些反而不重要。应试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资源供应不充分。分省录取不公平的本质是不同省市话语权不一样。你就是换成快乐教育,大家一起拼“快乐”,那最后一样还是应试教育;不同省市对快乐的定义也同样取决于他们的话语权。你说平顶的房子是快乐的,我说尖顶的房子是快乐的,最后定了,三角形的房子才是快乐的,这就是话语权决定的。定了以后还是一样得应试。问题的关键是两个,一个是教育资源供应不充分,一个是教育出路不充分。
说到底,就是我们没有稳定可控的全球市场提供资源,没有稳定可控的全球市场提供就业,所以资源不足,出路也不够。你看,一不小心就入关了……
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要入关。入关学的核心,其实也不是追求全球霸权,而是用入关这个说法,来点明中国处于英美霸权世界的敌对立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英美接受的敌人。其核心意义是让我们放弃幻想。其实更加吻合其核心意义的是所谓“翦商学”,只不过这个说法既不通俗又不能打破幻想,人们对“翦商”的心理认同是十分温和的。这样一来,“翦商学”在这个阶段的实用意义不足,入关学更加适合现在这个阶段。最终还是要武王伐纣的。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武王伐纣和入关没什么本质区别。血流漂杵啊,不见得就比扬州十日更温和。何况武王伐纣完全否定了商纣的合法性,而是扶持微子启,这和入关没什么区别。
武王伐纣本身就是更早的入关。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光是民族问题——中美民族问题——但是很多可以归结为中美民族问题。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其实是阶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总代表,一个是蒋介石,绰号花生米,一个是美利坚,其实是米粒奸,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中美问题。
比如说,这个教育问题。本来嘛,我们自己研究自己的问题也挺好的,但是美国非要掺和一下,现身说法,要我们全盘美化,诱骗我们走上歧路。这就非常离谱地变成了美国图谋攻击我国的一个战场了。其结果就是,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路线问题,就要解决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问题,就要解决美国问题。
大明非要送脸上门,你就不能不入关了。
参考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要等多少年才能获奖? - 得一门徒的文章 - 知乎^美国理科学生越来越少 科技人才缺口拉大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华裔科学家背后的美国技术移民之惑-冷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