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翁同酥(翁同龢)

翁同酥(翁同龢)

翁同酥(翁同龢)恭亲王奕訢在临终前,特意向前来探望自己的光绪皇帝评价一位朝廷重臣“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那么,究竟是哪位朝臣获得了他如此尖锐的批评?这个人就是翁同龢。恭亲王翁同龢虽然长期身居要职,但血脉传承却显得非常凋零,至死都未有子嗣,只得将次兄翁同爵之子翁曾翰过继。不过,就是这些过继的子侄晚辈也不能让人省心,甚

恭亲王奕訢在临终前,特意向前来探望自己的光绪皇帝评价一位朝廷重臣“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那么,究竟是哪位朝臣获得了他如此尖锐的批评?这个人就是翁同龢。

恭亲王

翁同龢虽然长期身居要职,但血脉传承却显得非常凋零,至死都未有子嗣,只得将次兄翁同爵之子翁曾翰过继。不过,就是这些过继的子侄晚辈也不能让人省心,甚至在对待家国方面还不如翁同龢本人。

翁同酥(翁同龢)

翁同酥(翁同龢)

翁同龢和翁万戈

翁同龢

1830年5月19日,也就是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父亲翁心存通过科举入仕,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衔,是当朝显赫的高官。

四岁时,幼年的翁同龢随祖母张太夫人和母亲许氏由京师返回故乡常熟。由于天资聪慧,翁同龢与两个哥哥翁同书和翁同爵一样,都属于天生的学霸,先后都轻松考取了进士。

咸丰六年时,翁同龢更是以殿试一甲头名的成绩成为了状元,被授予了修撰之职开始苦熬资历。不过,毕竟还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他在两年后就被授以了实职,任陕甘乡试副考官后随即成为了陕西学政。

垂帘听政

随着辛酉政变的爆发,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一举推翻了顾命八大臣集团,彻底改变了咸丰皇帝临终前的政治布局。之后,共同拥立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登基称帝,定年号“同治”,寓意“一同治理”。

同治帝

担任帝师期间,翁同龢的官阶不断得到晋升,先后出任詹事府右庶子、国子监祭酒、太仆寺卿和礼部侍郎等职,直至入阁成为大学士。作为老师,他对同治帝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希望可以教授出“中兴大清”的有为明君。可是,窝窝囊囊的同治除了“惧母”和“好色”以外,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功绩,更在亲政不久就身染天花驾崩了。

1876年,也就是光绪二年,年仅六岁的小皇帝依例前往毓庆宫读书。经过千挑万选,慈禧太后再次选定翁同龢担任帝师。对于这种无上荣耀,一般人都会欣喜若狂,可他却显得诚惶诚恐。据《翁同龢传》记载:

翁同龢的惶恐并非装出来的,非常担心尚在幼年的光绪也会重蹈前任同治帝的覆辙。因此,他主动上疏请辞,声称自己“学业不精”和“德行不配”,遭到了慈禧太后的驳回。据《清史稿》记载:

于是,翁同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手了光绪帝师的工作,也就此开始了自己无限风光和无限争议的后半生。

翁同龢

通过几年的师生相处,光绪皇帝越来越依赖自己的翁师傅,甚至远胜于慈禧太后。据《清史稿》记载: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经过了道光、咸丰和同治三朝,到了光绪时期国力更加的衰落。面对沙俄的无度索求,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坚决要求武力收复失地。

身兼工部尚书的翁同龢尽管痛心疾首,但还是坚持了稳妥持重之策,向慈禧太后提出:

在他的直接推动下,慈禧太后委任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为驻俄公使重启边界谈判。

得益于左宗棠的武力支持,经过数轮据理力争后,清政府不仅收回了伊犁地区,而且还成功保住了新疆的大部分领土。凭借此次谏言谏策,翁同龢正式成为军机大臣并且兼管户部,从此开始走入了朝廷的中枢。

翁同龢刚刚上任之初,恰逢慈禧太后借口中法战争发动“甲申易枢”向恭亲王奕訢夺权之际。面对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迅速提出了“司农慎金谷,第一恤民饥”的主张并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准许。

明治天皇

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

慈禧太后

为了体恤老臣,慈禧太后赦免了翁同书的死刑,改为流放伊犁充军。不过,养尊处优惯了的翁同书还是难以忍受丧父之痛和军旅之苦,没几年就以戴罪之身病死在了新疆地区。

父兄之死皆与曾国藩的弹劾疏有关,而这封奏疏就是由李鸿章亲自执笔所为,翁同龢从此恨上了对方。由于心胸狭窄,他甚至将这种家仇放置于国恨之上,开始不分亲红皂白针对李鸿章。

为了增强国防实力,奕訢和李鸿章都奏请慈禧太后下旨编练新式水军并且得到了准许。不过,由于清廷的国库空虚,根本就无力大规模兴建海军,只好先由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以作为试点。

北洋舰队

当翁同龢升任军机大臣并且分管户部后,北洋海军立即陷入了停滞状态。他不仅以国库空虚为由拒绝进行拨款,而且还通过方方面面制造矛盾,有意掣肘李鸿章和北洋海军,为甲午惨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此背景下,翁同龢不顾李鸿章的担忧,执意介入朝鲜局势并且为日本开火提供了借口。不可否认,甲午战败与国力贫弱和李鸿章怯战都有关联,但翁同龢的落井下石也同样不容忽视。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果然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被骂作是卖国求荣和数典忘祖的败类。其中,骂得最高声和最欢实的自然是翁同龢,他将李鸿章批得一无是处,批得惨不忍睹,一点儿都不客观和公允。

伴随着维新思想的不断宣传,翁同龢终于发觉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变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虚君共和”,是为了“削弱君权”。于是,他转而开始进行观望,甚至还在暗中进行阻挠。

一连串的事件,终于使得光绪皇帝认清了翁同龢的真实面目,认清了这个沽名钓誉的真小人。加之,恭亲王在临终前再三告诫他不能重用此人,否则将会“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光绪帝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误以为翁同龢是因为支持维新变法而触怒慈禧太后才被罢免的。事实上,慈禧太后在变法之初并没有出手阻拦,当时的光绪皇帝尚有实权而非受到慈禧太后的压力。

接到旨意后,翁同龢当即就失声痛哭起来,不过并没有立即启程返乡,反而以“磕头谢恩”为由入宫求见光绪帝求饶。可是,已经彻底失望的光绪丝毫没有转圜之意,他终于黯然离开了北京城,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04年,始终郁郁寡欢的翁同龢终于在江苏常熟病逝。临终前,这位两朝帝师还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

翁同龢

翁同龢虽然在人前风光无限,人后却有些落寂,始终没有子嗣留存,只好将次兄翁同爵的儿子翁曾翰过继。结果,过继过来的翁曾翰也不是多子多福之人,翁同龢这一支又断了。

到了1920年,翁同爵为了延续弟弟翁同龢的香火,只好将自己两岁的孙子翁万戈过继给翁安孙为子,相当于是嫡传的第五世孙。

虽然翁同龢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他在诗文和绘画方面却极具造诣。加之,平时也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文物,另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屡屡赏赐,家中自然积攒了不少的古董和文物。

翁同龢

到了1938年,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和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翁万戈却没有像广大爱国青年一样投身革命,反而远渡重洋躲到了美国去普渡大学读书。在获得机电工程硕士学位后,他又转入威思康辛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过着“怡然自得”的惬意生活。

中国打完了抗日战争,又开始了解放战争,翁万戈却选择置身事外。眼见国民党的败退之势已经非常明显,他终于决心回国,不过却是为了私运翁家的珍贵文物到美国。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翁万戈将大批的中国文物都运抵美国纽约,一直存放在私库中长达数十年之久。此后,他选择在美国定居并且还加入了美国国籍,漠不关心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时局,一心一意扮演着所谓的“文化使者”。

2008年,经过中国政府的数次接洽,已经90岁高龄的翁万戈同意将其收藏的80种总计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不过,这并不属于爱国捐赠行为,而是收取了480万美元的转让费。

捐赠现场

翁万戈

面对无数中国人的义愤填膺,翁氏家族却表示文化没有国界,传承和延续都应该超越国家的界限。翁万戈甚至还淡淡地表示:

对于翁万戈的这种捐赠行为,您持何种看法呢?文史不假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高论。@文史不假

上一篇: 茅盾是谁的作家的笔名(茅盾是谁)
下一篇: 田福堂(田福堂的扮演者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