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四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晚清时期的学前教一、晚清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四、蒙养院师资的培训五、对蒙养院制度的评价一、晚清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有了经济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近代工业,随之发展,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参加近代大工业生产劳动,这让家庭承担学前教育已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二)近代思想家的宣传,使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有了思想基础;近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变动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提出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主张。他们提出学西学、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等。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是一次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他们在变法中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具体内容见下文)课外补充:北京大学的由来1862年,清政府洋务运动期间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
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其重要举措。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由清朝光绪皇帝批准梁启超草拟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被认为是我国首个高校章程。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未被慈禧废止,但京师大学堂处境却变得举步维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1912年5月4日,当时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备受中国知识分子景仰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主张重视学前教育维新派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要改变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从抓孩童教育开始。梁启超说:“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主张学前教育科学化1902年,梁启超介绍了西方儿童心理学的阶段理论,把5岁以下称作“家庭教育期”或“幼稚园期”并从身体、知、情、意、自观力几方面分别介绍了幼儿期的心理特点,主张儿童教育应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主张学前教育制度化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积极介绍欧美近代学制,建议清政府建立人本院(康有为所设想的一种为孕妇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育婴院(孤儿院)等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主张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体系之内。4、提倡女子教育,主张女子受教育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阐述女子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这位幼教师资的培养奠定了舆论基础。(三)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为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提供直接动力;世纪之交的晚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忧?患?)的巨大危机中,为缓和社会矛盾,它于1901年被迫宣布实施“新政”。改革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校,这些举动为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动力。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新的教育制度开始取而代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也随之确立。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新政”实施后,1903年,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gui)卯(mao)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新学制)于1904年1月正式颁布并执行。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由此确立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前教育制度,即“蒙养院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及设置《章程》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为蒙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要求设置蒙养院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蒙养院可以设置在“各省府州县及极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招收“3岁至7岁之儿童”,招生范围“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入其中受院内教育者。”(二)蒙养院的保教要旨与课程《章程》规定蒙养院的保教要旨是:“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智,使之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于培训蒙养院内的教师称“保姆”,由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训练而成。训练方法是自相传习以下官编教科书:“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整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若日本下田歌子所著《家政学》之类)。”“将初等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语甚浅显者”。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官办蒙养院早在《章程》颁布之前,张之洞在1903年秋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后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幼稚园)。这所幼稚园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当时聘请了户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户野美知惠毕业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日本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担任湖北幼稚园园长。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保育内容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开设课程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七项。湖南官立蒙养院也于1905年开办,聘请日本春山雪子,佐藤操子两位女士为保姆,招收3岁以上未入学的儿童。
后在福建,上海也相继创办了蒙养院。在第一个近代学制的推行下,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开始出现,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官办蒙养院和私立蒙养院两种:(二)私人设立的蒙养院天津严氏蒙养院是影响比较大的蒙养院,其创办人是清末翰林院编修,学部侍郎严修,他一贯主张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堂,十分注重女子教育和学前教育。1902年,严修在自己家中开设严氏女塾,1905年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他聘请日本人大野玲子为教师,并从日本购进钢琴、风琴、儿童桌椅、教具等,开设有手工、游戏、故事、唱歌等,每日上午授课,招生对象为4-6岁儿童,共30人左右,主要是亲友子女和紧邻子女。 严氏保姆讲习所的第一班毕业生 天津严氏蒙养院教授图 四、蒙养院师资的培训 (一)张之洞的办学活动 如前所述,中国最初的幼教教师是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 节妇”培训来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合格,所以,为促 进幼稚园的发展,张之洞主持在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招收 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稚师范课程,但不久因轰动纠纷,社会 而被张本人命令停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 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 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 ,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 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 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 、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 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 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 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 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 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 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 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 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 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 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 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 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二)女子学堂的出现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也叫爱尔德赛女子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个女子学堂,却带有殖民地性质。
中国人自己办的女 学,是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出现的。1898年,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发 起创办了经正女塾(又名中国女学会书塾)。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 命党人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女子学堂,上海爱国女校,上海中西医学校 ,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等都是很有影响的女学。到1907年,全国女子 学堂共428所,女学生15496人,全国只有吉林、甘肃、新疆三个地区未 设女学堂。 (三)教育上女禁的打破 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在政治上打破了女禁的传统 。女子师范学堂,形式上已属于新式学堂,学员具有新的文化知识,又 接受了教育儿童的特殊专业训练,这是历史的进步。 虽然该章程尚无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专门培训保姆的 机构,如: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设保姆科、上海公立幼稚舍创设保姆传 习所等,广东、北京等地也有保姆传习所设立。它们虽然为数不多,有 的也不稳定,但毕竟是我国第一批培训学前教育师资的机构。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慈爱保姆传习所-首创幼稚园和幼稚园师范班 五、对蒙养院制度的评价 (一)蒙养院的特点:(重点) 第一,中国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是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这有别于西方许 多国家;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 第四,办学形式上严重抄袭日本。
(二)蒙养院制度的严重不足:(P43重点) 《章程》本身是被迫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严重的缺陷, 比如: 第一,蒙养院的地位和作用徒有虚名; 第二,蒙养院的师资水平得不到保障; 第三,蒙养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实质相矛盾。 资料吧 在清末学习日本的风气和氛围中,幼稚教育同样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日本幼稚园教育的烙印 ,在办园宗旨、师资延聘、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浓重的日本色彩。 从办园宗旨上看,清末幼稚教育较为浓重的德育和智育色彩深受日本幼稚教育宗旨的影响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第一条即指出:“幼稚园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专辅小儿自 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为宗旨。”该章程是在日本人户野美知惠 的指导下拟订而成的,自然是以日本幼稚教育宗旨为参照。 从师资上看,清末幼稚园的保姆或教习大多聘自日本。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幼稚园是 1903年秋创立于武昌的湖北省立幼稚园,聘请三名日本人为保姆。是年北京京师第一蒙养院 成立,院长由日本保姆师范毕业生担任,并聘两名日本人为教习。随后,上海务本女塾、无 锡竞志女堂、湖南蒙养院、天津严氏家塾保姆传习所和附属蒙养院、福州幼稚园保姆养成所 等幼稚机构都聘有日本保姆或教习。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清末幼稚园的课程及实施方法基本上照搬日本。《奏定蒙养院章程 和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保育 教导条目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与曹广权考察日本 时所记录的游戏、唱歌、谈话、手技的课程如出一辙。晚清最后十年中所开设的幼稚园(教 会幼稚园除外),基本上都是依据日本的幼稚园课程进行教学的,甚至连日语也成了学习科 目。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注入式为主。 综上可知,清末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的确是在日本幼稚教育的影响下进行的,存在着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 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 华传教、办学等特权,对中 国进行文化渗透,先后在中 国设立了许多教会学校,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