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始于甲午战争后的1896年,此后逐年递增,据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石腾辉秀研究,中国人日本留学,大致有3个高峰:1905-1906年,1913-1914年,1936至1937年。
(民国留学生 配图
伴随着内忧外侮,我们不难发现,每次留学风兴起,都有一次深刻的历史背景,每次历史背景中,都无不怀藏国人学习西洋、培植人才、取精用宏、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1896年首次派出13人留日,是因为甲午战争后,清府认为日本的强大胜利,是因为普及教育和实行法治,遂虚心向日学习;1905第一次高峰,是缘于日俄战争;1913第二波是因为辛亥革命;第三波是因为九一八事变。
●中国人留学日本蔚然成风,日本人怎么想?
1898年8月20日,日本文部省专门学务局局长,兼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田万年发文说:
“中国这个衰老的帝国,过去昏昏欲睡,奄奄一息。自从甲午一役,盖为世界列强侵凌所苦,如今觉醒过来,渐知排外守旧主义之非,朝野上下,奋发图强,广设学校,大办报纸,改革制度,登用人才,欲以此早日完成中兴大业……”
(日本宏文学院,鲁迅等人曾就读)
●日本侵华野心已久,为何愿意为中国培养人才?
不是因为他们对教育一视同仁,而是心有更大盘算。
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算了一笔账,拟积极接受清国政府学生200人,日本给他们每人每年不超过300日元的供给。其目的是“感化人才播布于其古老帝国,实为将来在东亚大陆树立我之势力之良策”。
(民国留学生。配图)
留学生在日本结组织、办报刊,谋革命,加速了晚清灭亡,日本侵华野心不再掩饰,明目张胆夺我东北,留日学生纷纷举行抗日运动,愤而回国。
当时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有留日中国生300人,10月份基本全回国,而且回国时拒乘日本船只,“新落成不久的成城学校留学生部,课室和宿舍都空无一人。”
然而,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有留学生返回日本,成城学校9月即复课。1933年,留日学生日益增多,1934年达七八百人,而到了1935年秋,日本留学生人数已达3000人之多。1936-1937年,每年都六七千人,达到新的高峰。
●面对侵华,国人为何留学不断,且日甚一日?
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梁启超等人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的合影
①外交未断
日本侵略居心险恶,虽然频频挑起事端,出兵占领,但从不对外与中国宣战。他们含糊地称为“事变”或“事件”,尽量淡化国际影响,这样可以对国际社会掩饰,避免国联谴责,和进一步被国际社会孤立。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日美宣战,作为盟国,中国才对日本正式宣战。未断绝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派遣留学生渠道依然畅通。
②躲避追捕
“事变”解决后,抗日决心更强烈,但国民政府镇压学生抗日运动。为躲避追捕,不少抗日学生暂栖近邻,再渡日本留学。以期深入了解日本,抗日救国。
③伪满支持
一个重要变化是,此时溥仪的伪满洲支持留学日本,而且设置了许多奖励政策,选拔伪满青年公派日本留学。他们提出“先学好日语,读通日文书,才好谈论中日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日本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仍然支持伪满学生留日学习。当时民国学生都回国了,而日伪政权公派的留学生却日增不减。这是日本险恶的殖民政策在作祟。
(中日货币汇价表)
④经济宽松
1930年代,中国货币对日元汇价大幅增长。1931年的100银元,仅兑换42日元。之后随着金价下跌、银家上涨,1935年100银元已经可以兑换146日元。
1934年11月5日的上海《申报》刊文说,“在上海攻读,反不如东渡留学更合算,盖较二三年前,消费力减少三倍之故。”
(文献参考:《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