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八步区在贺街镇举行
临贺故城国学教育基地(文庙)项目开工仪式。
临贺故城在贺州文化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和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意义。开工建设临贺故城文庙项目,不仅是临贺故城开发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为重现岭南地区学府、临贺故城第一大建筑群的风采奠定基础。文庙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传承临贺故城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将八步区2100多年来崇学尚文、尊师重教的传统发扬光大,更加坚定地将八步区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区委书记徐海浪表示,要把临贺故城文庙项目建设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建设成贺州乃至全广西国学教育的典范。
贺街文庙初印象
根据《贺县志》、《贺街揽胜》、《临贺古民居》等资料记载,贺街文庙位于河西三元街,占地30亩,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墙,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称雄于世800多年。元明两代均曾被火毁,清康熙初年始陆续修复。
门前尽铺青石板,正面为照壁,皆十字空心花窗,高五米余,上盖绿瓦护墙,顶端置各种陶瓷兽类形象葫芦等点缀物。庙左墙脚上镶石刻直书“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碗口大八个大字。左右两旁为大门,左门头上筑“德侔天地”,右门头上筑“道冠古今”横排盈尺大字。
贺街文庙历史
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被毁坏,后又重建。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将前殿前移,二十三年(1544年)迁至南门内玉虚观。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官府大修庙学,培土增高地基,不久又坍塌,三十四年(1606年)改建,至明末被毁坏。
清康熙二年(1663年)修复正殿东西两庑,四年(1665年)修成德斋、达林斋、教谕室,九年(1670年)重修泮池、宦祠、乡贤祠各一间;
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正殿并增高戟门(大成门);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迁至南门内(即今址);
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棂星门,增高大成殿为三层,十一年(1885年)改修大成殿为二层。
此后历代都有修缮;
五十年代略有损坏,六十年代更甚;
因种种原因未修复,旋于文革期间尽废。
文庙遗址
贺街文庙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临贺故城——国学教育基地(文庙)项目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6793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约4880万元
文庙结构类型:砖木结构
建设工期:24个月
文庙总平面设计
文庙内各建筑采用传统沿中轴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形式,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宫墙、戟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和崇圣祠。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形制相同的礼门、义路、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掖门、侧门,总体构成了院落式建筑群。
文庙建筑造型
文庙建筑以红墙黄瓦为主基调,体现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地面、台基使用花岗岩砌筑,双坡硬山顶(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屋面,黄琉璃瓦剪边,屋脊为陡板脊,脊上以博古、卷草、鳌鱼、宝珠作装饰,屋脊灰塑以人物、花鸟、瑞兽为题材,建筑群的装饰、工艺及色彩均具有传统文庙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光是看看效果图都觉得好激动了吧,
一起期待我们的文庙吧!
图文:李维琮、苏慧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