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书至现在,已经2000多年了,虽然前后出过“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等不同家派,然而各家的《论语》原文,差异不大,16000字的文字中,差异仅仅几百字。
据专家考证,即便是相异之处,也多半是字句写法,不影响内容意义,所以关于《论语》版本的选择,我们就不必杀死脑细胞了,随便选哪家的,或者哪个出版社的都可以。
真正要选的,其实是指导我们读书的“老师”。也就是能带领我们真正读懂读透《论语》的人。我研究了几天,按照我自己粗浅的认识,我选了三位老师。
第一位老师:朱熹
第一位老师之所以选朱熹,是因为朱熹写了《四书章句集注》。而且“四书”本身就是朱熹选定的。
朱熹是宋代的大儒,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曾经花了很多的心血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据说他到了六十七八岁,还“改犹未了”,前后经过“四十余年理会”,在七十一岁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其中章句的注。
如此差不多是用了一生心血写就的作品,不管我们在阅读时,是否认同他的“集注”,能理解多少,至少以他的解释为基准,不会太过偏离原作本身。
第二位老师:杨伯峻
杨伯峻是《论语译注》的作者。之所以要选定杨伯峻,主要是为了参考他的白话文的翻译。
杨伯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博览群书,写过很多著作,也整理注释了很多中国的经典,他的注释中,尤以《论语译注》一书影响最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
我翻了翻名气不比杨伯峻小的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虽然觉得两个人的翻译都很棒,解的也都好。但就我的粗浅体验,我还是觉得杨伯峻的翻译更为流畅明白,在易阅读性上,更胜一筹。
第三位老师:华杉
华杉是个企业家,他的真正身份是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他也是位非常出色的营销专家。
华杉近年为更多普通读者所知,是他利用工作之余的业余时间,写了一系列的“华杉讲透国学经典”系列,比如《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等等。
华杉的解读经典系列,非常的接地气,不过度阐释和发挥,但又力求讲透,做得非常好。
我之所以选华杉的原因,还在于,他是我们同时代人,除了离我们非常非常近,让我们容易产生亲近感之外,他的真诚,加上他的成长背景,用词用语习惯,可能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论语》。
实际上,我最初想以每日小段(或者小节)读经典的念头,便来自华杉的激发。他不仅能指导我们读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他的阅读方法,也对于我们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关于读书,很多人无法坚持,不愿意读的理由是,“没时间”。而华杉作为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工作比我们忙,他又是怎么读书,并写出了一系列的讲透国学经典呢?
他说,他主要靠的,是日日不断之功。他每天早上5:30到7:30写两个小时,这样既保证按时完成,也不耽误上班。
写《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他用了153天,一天不落。写《华杉讲透论语》,他写了407天,中间因为生病和其它情况只中断过5天。他正在写,已经出版还即将出版的,还有他讲孟子、王阳明的书。
因此,跟着他读国学,我们不仅能享受阅读经典的乐趣,还能学到工作、学习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一季耕耘,两季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选择老师的建议
虽然我为大家推荐了三位老师,但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不建议大家三位老师的书都看一遍,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老师的书去读。
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只是想读懂,仅仅想了解一下《论语》的内容,不求太深,我觉得你只要读华杉的书就够了。
如果你像稍微了解的深入一点,不仅要读懂原文的意思,还要了解词句的具体意思,相关的背景故事,人物关系,我觉得你应该是在读华杉的基础上,还要读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如果你像我一样,不仅要读懂,还希望能读透,能写点自己的心得体会的话,你可能得以《论语译注》为基础,再结合朱熹的“集注”和华杉的解读,才行。
这只是我的一点粗浅建议,未必对,也未必可取,在此仅供参考。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阅读诉求,具体进行定位和调整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