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国学、国企、国窖、国足……什么事只要占上个国字,注定要增色不少,却也有颇多争议。什么样的体质容易被国学坑害?无知、无赖、无聊、无自信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国学

国学、国企、国窖、国足……

什么事只要占上个国字,注定要增色不少,却也有颇多争议。

什么样的体质容易被国学坑害?

无知、无赖、无聊、无自信 !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国学,或者说我们常说到的“伪国学” 。

按照度娘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这么来看还真是个好东西!

但现实生活中老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组织,利用无知群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来行骗牟利,连带着我们对国学也不敢待见。

我以往的文章里也写过儒家思想、宋词、昆曲,这些其实都属于国学范畴,可见我心灵深处对国学还是充满了热爱。

所以接下来对利用国学招摇撞骗行为的怒斥,并非抨击国学本身,万望爱好者海涵。

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哪些体质的人容易被国学坑害呢?

第一类是无知

以幼教为例,近些年来《弟子规》成为了很多儿童教育机构的标准教材,在不少地方甚至中央媒体上宣讲。

很多家长自愿拿出血汗钱让儿女来接受这种传统文化的荼毒,是因为他们内心真的把这玩意儿当成了经典。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个清朝秀才,连举人都没混上,在学术和政治上都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这种眼界低微的乡土秀才为培养自家儿郎编出来的顺口溜,几时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经典?

历史学的研究也显示,清代社会贤达的启蒙读物都是儒家经典,没有一位当时的成功人士是靠《弟子规》启蒙的,自《弟子规》刊印以来,多流传于祠堂、书馆,用于教化没有识字能力的成人。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大力学习古代的文盲培训教材,这种花钱坑孩子的行为只能用无知来解释了。

具体聚焦《弟子规》传递的价值观,主要是孝子贤孙的封建文化。

在古代社会,养儿防老是一种金融安排,为了防止老了没人管,就发明一套不孝就得天诛地灭的吼人价值观来避免逆子的出现。

这种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已然不存在,无条件顺从的价值观也是对孩子创新思维的严重扼杀。

第二类是无赖

普通人,稍微取得一点成功。都希望被别人捧起来高高在上的感觉,要是再有一套思想,让底下的人少拿钱多办事儿,天天吹捧自己,就再好不过了。

这种心灵深处的崇高需求与国学培训市场一拍即合,于是《阳明心学》《弟子规》这类课程纷纷出现在不少企业的文化培训里。

前面介绍过《弟子规》培养孝子贤孙的文化内涵,稍微一发散,就平滑的过渡到“在家听你爹的,在单位听领导的”。

这种简单庸俗的处事法则在中国的多数家庭中也颇为受用,其中也部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糟粕之处,论地位而不论是非。

《阳明心学》固然是儒家的经典,在这种培训下会简单的抽象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抽象的概念,再有意识的引导到对自我的反思和努力做好老板交代的工作上。

在组织里,员工通常是被考核的,基于工作内容的信息相对比较透明,你知行合不合一,领导自然是容易洞察而且有一套说辞。

(说到这里我都感觉按不住王阳明先生的棺材板了)

而领导有没有贪污腐化、威胁儿童或者到美国做假账,多数员工却不得而知。所以用一套虚伪的良知学说来一定程度上来对下属施加精神和行为上的影响甚至控制,着实是不少人花钱学这一套的真实目的,这是不是无赖?让别人饿肚子干活,自己顿顿武昌鱼、红烧肉的,那决然不会是个好领导。

第三类是无聊

好多新晋白领和地方土豪,在精神上异常贫乏。该有的物质消费也基本尝试过了,总得找到一些精神寄托。

对世界有好奇心,好好学习的人,岁数大了一般都能形成自己的热爱和价值观。

比如好的富豪把很多钱都捐出去解救人类的苦难,或者用于创新的实验来探索人类的边界。再不济就捐助一些自己喜爱的艺术来支持自己的兴趣,让自己的美学偏好得以更好的延续。

这些都要建立在有自己的价值观基础上,如果你根本没有这些,就得外在整出一些花头来,让你感觉精神追求上得到了满足。

把骗钱的名堂加个国字是通常比较容易的实现这种情感的好方法,因为爱国主义是一种最廉价的情感,普通人的认知上只要沾个边,就仿佛可以自带光环了。

像国术,一帮子雷雷、马保国们收徒骗钱,还大言不惭的说人家UFC张伟丽不行,我看就是把他们揍得轻了。

虽然打假勇士的不断冲击,却不妨碍他们打着国术的名义收信徒的钱。可见好多人的精神世界真是空虚,需要有国字头的玩意来壮胆。

实践中国学所包含的内容自然更加广泛,中医看病、风水算命、击鼓打罄、唱曲儿助兴,都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向,至于这玩意有没有他们吹嘘的那么牛逼有效,在精神世界空虚无聊的前提下就无暇仔细思考了。

第四类,是无自信

这里根据中央精神的要求,我们也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讨论这一现象。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它优秀的一面。以国学为例,儒家文化中精英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至少在培养青少年的理想中有很多积极价值,而且是个人和民族在世界竞争中自信的来源。

现实中的很多国学组织,比如《致良知四合院》,把阳明心学歪曲成逢迎拍马、形式主义、精神控制的工具,王阳明直言进谏几乎用生命换来的哲学思考和终生不忘担负精英的社会责任的胸怀被他们用劣质粗糙投机文化和《祖国颂》的这种形式主义大合唱给恶心地面目全非。

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担当,是开拓了视野后的理性务实,是对多数人的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

而有了这种责任理想的尺度和信仰,你才会具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敢于用务实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和制度。

像晚清的郭嵩焘,正是基于儒家的精神追求,在敢于提出政治改革的真知灼见,像民国的梁漱溟,正是出于对儒家文化的真实信仰,才能做到一介书生的柔弱之躯穿梭于抗日战争的战火来推行乡村教育。

所以才有一位此前素味蒙面的外国人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基于对人格和信仰的尊敬不惜花费生命中重要的时间来研究他。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那些沉迷于传播民族文化无敌于世界,虚骄反智贬低他人的国学思想,注定是毒害后生的祸国之举。

上一篇: “国学”的近代转型——评《国家与学术》
下一篇: 赞美国学老师的句子合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