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尼山国学大讲堂:樊志民教授论“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尼山国学大讲堂:樊志民教授论“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尼山国学大讲堂:樊志民教授论“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2020 年 10 月 16 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尼山国学大讲堂(第四十五讲)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

2020年10月16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尼山国学大讲堂”(第四十五讲)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志民应邀以“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为题做学术报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王学典主持了学术讲座。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国学大讲堂系列_国学讲堂大学的论文八百字_国学大讲堂

樊志民教授从序说、农蕴诸学、道亦识农、藉农论道、道阐农学五个方面讲述了道家学说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中华文明早期的科技、哲学等门类多源诸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明孕育了诸子学说,诸子学说又反过来丰富、完善了中国传统农业与农学理论。其中,道家对农业的认识尤为深刻。农业生产实践的某些原理是道家学说形成的基础,道家也时常借助农业来阐述自己的理论与学说,而传统农学中的三才论、三宜说、元气说、阴阳观等,基本上都与道家思想有较深渊源,有些甚至直接来自于道家思想。

樊志民教授以道家学派的经典论点为例,如“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等,认为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道家学派熟悉农业生产的机理,关注动植物发育与生理的变化、战争对农业的破坏作用、阴阳观念等内容。道家学派这种独有的自然和人生领悟、形而上的深度观察与思辨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传统农业的体察与认识。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当时诸侯兼并现象的一种反思,其思想源泉建立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基础之上。

国学大讲堂系列_国学讲堂大学的论文八百字_国学大讲堂

樊志民教授认为,道家抱持的是循环式的自然观、历史观,即所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农作物周期性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月令图式有关。同时,“因”作为道家重要的学术理念之一,其基本含义是顺随、适应、利用自然和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樊志民教授指出,这恰好与中国传统农业必须遵奉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即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此,古代农业社会是“生成”“养成”的世界,而现代工业社会是“合成”“造成”的世界。

在互动环节,樊志民教授就月令图式、诸子学说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家学说不同版本的异同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深入地探讨,进一步拓展了广大师生对中华农耕文化与道家学说之间辩证关系的认知与理解。

国学大讲堂_国学大讲堂系列_国学讲堂大学的论文八百字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王学典教授在主持环节指出,此次讲座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尼山国学大讲堂”的首次开讲,也是尼山国学大讲堂首次在线上举行,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帮助,樊志民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的视角与思路,有利于我们从农业文化的角度,重新去解读我们的课题与研究。(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上一篇: 全国学联第二十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精神学习会议成功召开!!!
下一篇: 法国高商QS排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